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導演萬歲> 第1057章 花瓶克拉克·蓋博的願望 第1058章 電影眾神迴歸!(求月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57章 花瓶克拉克·蓋博的願望 第1058章 電影眾神迴歸!(求月票!) (1 / 4)

雷電華電影公司投資拍攝馬莫利安導演的電影《化身博士》,儘管之前聲稱他們關注的是精神病院裡面的病人,走的是劍走偏鋒的路子,但是到頭來卻翻了船。

這部電影公映之後,廣受惡評,不管是雷電華電影公司還是馬莫利安本人,都被罵得狗血淋頭!

“馬莫利安可以自己去進精神病院了!他拍得簡直是一部莫名其妙的電影!這哪裡是一部電影,分明就是一幫傻瓜演員的歇斯底里的表演!我敢打賭,馬莫利安先生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根本就沒有進過精神病院!他以為精神病人都是歇斯底里的,但是事實上,真實的精神病院和電影裡面的完全是兩碼事,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虛假的電影!”

“第二,這部電影沒有任何的主題,馬莫利安或許想表現一種變態的社會形態,把社會中的種種不合理的東西投射到一個小小的精神病院中去,這一點想法,是好的,但是他根本就沒有做到渾然天成,而是讓人覺得十分的做作,各種隱喻十分的僵硬。馬莫利安原先的那僅有的一點天才在這部電影裡面也沒有了。”

“雷電華電影公司或許想拍出一部真正的藝術片,但是結果卻大失所望。這部電影是車頭徹底的失敗。”

馬莫利安的《化身博士》,之前我就有些疑問,引文這樣的題材並不討巧,最容易失敗,如果想獲得成功,對導演的要求水平十分之高。而馬莫利安,顯然還沒有到這樣的水平。

馬莫利安失敗了,情有可原,畢竟他還沒有那份功力,但是另外一個人的失敗。就十分的沒有道理了。

這個人,是派拉蒙電影公司的頂樑柱之一,約翰.休斯頓。他的電影《紅衣主教》,映之後遭到了比馬莫利安更加聲勢浩大地討伐!

這部電影展現的是梵蒂岡叫停的一位紅衣主教的生活,而且屬於古裝片。

我想當初派拉蒙之所以投拍這部電影,很有可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題材十分的討巧。先,電影反映的是梵蒂岡教廷的紅衣主教的生活,自從《耶穌受難記》公映梵蒂岡教廷的勢力在美國土崩瓦解之後,好萊塢拍攝了不少宗教題材地電影,但是直接以梵蒂岡為題材的還是很少的。時隔這麼久,派拉蒙絕對有藉著這個題材來火一把的用心,第二,這部電影是古裝片,對於作品巨大多數都是現代電影的約翰.休斯頓來說,也是想透過這部電影來拓展他的領域,這是約翰.休斯頓個人的私心。

派拉蒙為了這部電影的成功,可謂是費盡了心機。甚至跑到了梵蒂岡教廷那裡去取景,而梵蒂岡教廷為了表示他們對美國人地“友好”竟然破天荒地向劇組開放了很多之前從來沒有對外界公開的場所,可謂是大為支援。

但是派拉蒙絕對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

約翰.休斯頓的《紅衣主教》內容是表現一個紅衣主教的生活,裡面有很強的宗教內容,也有一些紅衣主教日常的生活鏡頭,看得出來,他想還原一個紅衣主教的真實生活,展現一個特殊群體,但是這種生活他顯然沒有掌握好一個度,影片被拍得極為冗長拖沓。讓人忍無可忍,裡面總是夾雜著眾多的喃喃自語和內心獨白,嚴重破壞了電影的整天性,除此之外,也許是因為受到了梵蒂岡教廷地支援的緣故。在這部電影裡面約翰.休斯頓某種程度上說為梵蒂岡教廷唱響了讚歌,在這部電影裡面,梵蒂岡教廷的那些成員們是以一種高大聖潔的面貌出現的。哪怕他們判處那些“異教徒”上火刑架地時候。電影裡面,那個身為主人公的紅衣主教在判處人們火刑的時候,完全是義正嚴辭地。

雖然在美國人們有言論自由,電影導演也有表達自己思想的私有,但是這並不代表民眾會買你的帳,尤其是牽扯到他們的信仰的時候。

自從《耶穌受難記》引的宗教改革之後,梵蒂岡教廷成為了美國人最討厭的機構,而傳統教派則受到了民眾的愛戴和無比的擁護,這幾年來。傳統教派為民眾做了很多事情。也得到了民眾地大力支援,而梵蒂岡對待傳統教派地態度。是眾所周知的。

約翰.休斯頓在這部電影中對梵蒂岡教廷大唱讚歌,無疑惹怒了民眾,加上他在電影上地確犯下了很多致命的錯誤,導致這部電影受到的抵制遠遠超過馬莫利安的那部狗血的《化身博士》,則使得派拉蒙聖誕檔期的第一部電影之中就灰頭土臉,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計劃。

可以說,十二月初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出品的這些電影,又成功的有失敗的,不管怎麼說,聖誕檔期的熱烈氣氛,算是被掀起來了。

而在12月10日,夢工廠盛大推出了《最後一個東北軍》的系列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經過弗拉哈迪帶著他的助手們經過了長時間的剪輯之後,形成了10集每一集長達3個小時的系列紀錄片,這個紀錄片完整地再現了九.一八事變前後的各個方面的情況,被弗拉哈迪剪輯得十分的精彩。這部紀錄片已經推出,就受到了極大的歡迎。

雖然看過了《最後一個東北軍》的電影,但是紀錄片版的《最後一個東北軍》顯然和前有著本質的區別,而長達30多個小時的系列紀錄片也徹底讓那些沒有看過癮的觀眾十分的歡迎,甚至出現了有的觀眾帶著大包小包的食物走進電影院一口氣把十集全部看完的。

而弗拉哈迪的這個系列紀錄片,也創造了紀錄片上面的一個紀錄,在此之前,如此大規模的系列紀錄片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可以說《最後一個東北軍》系列紀錄片,在形式上成為了紀錄片的一個新的高峰,不僅僅受到了紀錄片界的肯定,也受到了好萊塢電影人地極力讚揚。

1931年的好萊塢電影聖誕檔期就是這樣的紅紅火火。一部電影連這一部。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前的聖誕電影檔期,往往能夠分得出來前中後三個階段,但是今年,完全分不清楚了,因為一部部電影中的映式,幾乎就是緊緊相連,由此也可以看出今年好萊塢電影的紅火程度。

緊跟著第一個放映,1月15日,夢工廠電影公司拍攝大衛.格里菲斯導演的電影《國家寶藏》開始了映式。這部電影也由此引了好萊塢電影映的新一輪的。

格里菲斯地這部電影,拍攝的時間很長,選用的演員,又都是夢工廠的一線影星,反映的內容,更是早就位民眾所關注,因此電影映之後,反響十分之好。

《洛杉磯時報》這樣評價這部電影:“格里菲斯先生的《國家寶藏》是一部難以劃分類別的電影。你可以說它是政治電影,也可以說它是懸疑電影,還可以說它是歷史電影,更可以說它是探險電影,甚至說它是偵探電影都沒有任何的問題。這樣地體裁,說明這部電影的不同尋常。”

“所有觀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在觀看之後,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似乎美國真的有這樣的一個國家寶藏,而這樣的一個重大的秘密似乎真的存在。多年以來就存在,只不過我們不知道罷了。現在,在大街上走,竟然會看見有人拿著一張美國的貨幣在那裡細細打量,打量上面地那些圖案若有所思。只要看到這樣的人,你可以十分肯定地走過去和他談《國家寶藏》,因為他肯定是這部電影的影迷。”

“格里菲斯在這部電影裡面展現了他高超的場面排程能力。整部電影被他打磨得精緻而大氣,沒有任何的瑕疵。這部電影最大地特色,就是不動聲色,如同一條靜靜流淌的大河,讓人感覺它的闊大,感覺它地廣闊。”

“這樣的電影風格,可不是隨便一個導演就能夠拍出來的。沒有經年累月的電影拍攝經驗,沒有幾十年形成的人生觀和藝術觀,沒有深厚的生活基礎。是不可能把電影拍攝得如此的大氣內斂的。從這種程度上說。在好萊塢,能夠形成這樣電影風格的。恐怕只有格里菲斯一個人。”

“國家寶藏在情節上十分地奇妙,一環扣著一環,讓人慾罷不能,一定要目不轉睛地看下去,這樣地情節設計,展現出了編劇的高超水平,在這方面,沒有人是柯里昂先生地對手。而攝影也很精彩,比利.比澤的老而彌堅的攝影風格,尤其是茶色濾鏡的使用,給電影蒙上了一層滄桑感,一層歷史感。可以說,這部電影從各個方面,都是精品,不可得多的精品。”

好萊塢電影界和觀眾對於格里菲斯的這部新作讚揚聲一片,這位深為人們敬佩的老導演,總是能夠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喜和意外。

緊跟著《國家寶藏》,其他電影也是一哄而上。

20世紀電影公司投拍的鮑沙其的《告別武器》這部電影,算是佔了一個便宜。因為《最後一個東北軍》的緣故,在觀眾中間引了觀看戰爭電影的熱潮,,而只要是內容牽扯到戰爭的,不管質量好壞,觀眾都有興趣。

《告別武器》典型的屬於戰爭電影,而且又是改編自海明威的原著,因此電影映之後,觀眾蜂擁而至。

20世紀電影公司在這部電影上很快就受到了巨大的利潤回報,票房飄紅,但是儘管如此,這部電影在評價上似乎並不是那麼的理想。

“《告別武器》這部電影,確切地說我看了之後很失望。雖然20世紀電影公司邀請了海明威先生擔任他們的顧問,但是這部電影只能展現出原著五成的風采,我想任何看過海明威原著的觀眾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會有失望的感覺。”

“和斯登堡導演的《美國的悲劇》相比,同為改編電影,《告別武器》顯然要失敗得多,它沒有體現出原著中的那種深邃,也沒有更大程度上感染觀眾,觀眾看到地,是一個乾癟蒼白的內容。”

“而作為戰爭片。如果這部電影和《最後一個東北軍》相比,差距顯然就更大了。《最後一個東北軍》以戰爭為直接的背影,展現出了一種昂揚的內在氣質,展現出了國家、軍隊乃至個人在戰爭中的生存狀態,可歌可泣,令人熱血沸騰。但是《告別武器》卻如同無病呻吟一般,雖然裡面也有戰爭,但是我們絲毫感覺不到戰爭的氛圍,只是在野戰醫院裡面,我們才因為看到一些傷員而覺得他們生活在戰爭之中。除此之外,他們歌照唱舞照跳,男歡女愛,風情萬種。而眾所周知,海明威先生在他的這部作品中,目的不是表現這個,但是鮑沙其先生顯然對於這部作品的理解只限於此,因此。不能不讓人覺得遺憾。”“不過《告別武器》至少做出了一個十分有益的嘗試,它起碼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電影界,改編原著是一個看似佔了很多便宜,但是實際上卻更容易失敗地想法和舉動,如果你掌握了作品的深邃,如果你能夠完美地展現作品的風格並且憑藉自己的理解進而出現了超越原著的昇華,那你的電影一定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你不能表現出原著的神韻,那麼你將會遭到觀眾地一片罵聲,會失敗得很慘。”

卓別林特意在報紙上撰文。針對鮑沙其的這部電影談了他的看法,從卓別林的文章之中,可以看出他是十分喜歡海明威的那部的,因此對於鮑沙其的改編電影,很是看不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