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六月初,好萊塢開始熱鬧起來,各大電影公司的新片也都陸續上映,其中搶風頭的有不少電影,但是最後獲得巨大成功的,一部是新月電影公司的的《小鬼當家》,一部是夢工廠的《捆著我,綁著我》。這兩部電影在美國乃至歐洲都掀起了一股強大的觀影浪潮。
《好萊塢時報》根據這兩部電影的相關情況,推斷出夢工廠電影今年的主打可能不是以往的那種沉重的電影,而是走向了輕靈的路線,結果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因為在電影人和民眾看來,在《美國的悲劇》和《死亡詩社》沒有映之前,這種說法實在是太草率,因為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後兩部電影都明顯比前面的兩部電影沉重得多。
因此,這兩部電影受到的關注也是前所未有的。
斯登堡的《美國的悲劇》自從開拍以來就一直很低調,記根本無法摸進他的片場,所以民眾瞭解這部電影都是透過《電影手冊》或是洛克特克電視臺得知的,這也無端之間增加了這部電影的神秘性。至於我的《死亡詩社》,媒體更是圍追堵截,但是有達倫.奧利弗帶領著一幫人守護在片場,記根本也拍不到東西。
六月中旬的時候,我們的兩部電影拍到了最後的盡頭。
6月11日,斯登堡的《美國的悲劇》殺青的時候,我手頭的劇本還有大概十幾出戏就拍攝完畢了。
黑教堂探險、茂瑙的去世,一系列的事情過後,劇組的工作不但沒有影響,反而比以前更加迅速,劇組裡面的每一個人,內心都被一種東西填充,這種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每個人都能夠感覺到。
胖子說,那是一種責任感。
他說地沒錯,自從茂瑙去世之後。夢工廠的人對待自己的工作變得更加地積極,更加的用於承擔責任。
這是一件讓我極為欣慰的事情。
6月20日,斯登堡的《美國的悲劇》剪輯完畢送審,這部電影以g級透過,於第二天晚上在夢工廠的第一影院舉行映。
這一次我沒有去映式,但是聽甘斯說應進行得非常的成功,參加映是的好萊塢電影人斯登堡的這部電影報以極高的讚賞。
我雖然沒有看到那熱鬧地場面,但是從媒體上面也充分感受到了這部電影帶給美國人的震撼。
《美國的悲劇》這部,在民眾當中知名度很高,某種意義上說。它已經成為了名著。對於這部電影所揭示的問題,所展現出來地對於人性和社會制度的思考,不僅引起了民眾的深刻共鳴,也引起了相關社會學的熱烈探討。本來,這部就有極高的知名度。
這就給斯登堡的這部改編過來的電影,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在此之前,就有媒體稱斯登堡的這個決定非常的好,但是能不能展現這部地神髓,成為了決定這部能否成功的關鍵。如果拍出了地神髓,那說明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少有的傑作,但是如果拍攝不出來神髓的話,這部電影將成為斯登堡乃至夢工廠的一個巨大的敗筆。
因此。相對於維斯康蒂或是我,斯登堡身上的壓力要大得多。
為了能夠讓這部電影在精髓上切合原著。斯登堡做出了兩件十分聰明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他跑到比沃格拉夫分廠把大衛.裡恩找了過來。在把名著改編成電影這上面,大衛.裡恩絕對是一個專家級的人物,在好萊塢,沒有人是他地對手。
除了大衛.裡恩之外,斯登堡還找了一個人,這個人加入劇組之後,讓所有對這部電影擔心地人都鬆了一口氣。
因為這個人就是《美國的悲劇》地作西奧多.德萊塞。
德萊塞在美國文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平時是不怎麼喜歡在公眾面前露面。更不喜歡和媒體之類的人合作,因為他本人年輕的時候就幹過記。知道這個行當到底是怎一回事,對於娛樂界,這位文學大師更是避而遠之。
但是這一次,斯登堡找到他表示要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這部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德萊塞很是激動。他不但表示不對這部電影收取任何的改編費,甚至主動提出想加入這部電影擔任這部電影的顧問。
有他在,斯登堡在拍攝的時候如魚得水,而據說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德萊塞對於演員、劇本等等非常的滿意,電影殺青之後,他完整地把毛片看了一遍,接受記訪問的時候,對這部電影讚不絕口。
有了德萊塞的親自把關,斯登堡的這部電影在質量上是十分有保證的。
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美國的悲劇》搬上銀幕之後,受到了電影人和媒體的一片讚揚聲。
“如果說《聖安東尼的誘惑》是斯蒂勒最有代表性的一部電影的話,那麼顯然《美國的悲劇》是斯登堡所有電影中,最沉重最有思考的一部。《聖安東尼的誘惑》是斯蒂勒在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用一生去思考得出來的東西,厚重得讓人喘不過起來,而斯登堡的這部《美國的悲劇》雖然是根據名著改編過來,但是在這部電影裡面,他做出了巨大的提升,實現了超越,他用自己的思考,使得這部電影如同一把銳利的刀子,迅不及防地刺入了我們的心臟,讓我們心痛得要命。”
“《美國的悲劇》,不僅僅是一個殺人犯的故事,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悲劇,它所展現的,是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制度的批判,是對於當下這個社會對於人性毀滅的思考。”
“斯登堡在這部電影中,把他一貫善於的對於小人物地表現手法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電影中。男主人公的人生歷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尤其是最後一部分,法官宣判男主人公絞刑獄警行刑地那個長鏡頭。堪稱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
“昏暗的光線,長長的走道,主人公在警察的帶領下一點點走向那個絞架,絞架的周圍都是昏暗一片,只有一縷明亮的光打在絞架上,晃晃悠悠的絞架和男主人公之間形成的那種張力,精彩無比。”
“行刑的過程在表現上也是完美地。斯登堡沒有直接把那個慘烈的場景表現出來,儘管如果那樣變現的話也具有視覺的衝擊力。他選取地鏡頭,全部都是特寫鏡頭。突然掉下的踏板,劇烈搖晃的繩套、地上**的影子、男主人公抖動的手腳、地上的一片安靜的羽毛加上行刑間裡面的響聲。這樣的展現,比直接展現更加的有力量,更加地讓人覺得內心沉重!”“德萊塞先生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毛片之後,對斯登堡地讚不絕口。稱他是好萊塢能夠拍出他的神髓的不多的幾個人。事實上的確如此。《美國的悲劇》,成為斯登堡這幾年來的一部總結之作,堪稱經典。”
《電影手冊》上刊登的維克多.弗萊明地這篇評論,基本上代表了所有人地觀點,而且弗萊明分析得很是深刻。
這部電影公映之後,觀眾也很歡迎,很多人在看了之後,都對裡面的那個主人公報以極大地同情,在他們看來,這個男主人公儘管顯得有些忘恩負義。儘管是為了金錢和地位任何東西都不顧,但是他之所以走上這條道路。不是他自己促成的,而是這個社會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