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周老太太死的時候是急病,躺在炕上就不能說話了。所以王臘梅回來的時候只能從她手上接過一隻鐲子,什麼都不知道。
而另一隻,周老太太執意要給二叔婆,二叔婆說什麼都沒要,都交給了王臘梅。
周老太太死後,二叔婆偷偷告訴王臘梅,這兩隻鐲子很可能是認回周家女兒的信物,讓她好好儲存。也跟她說了周閱海和沈荷花的事。
王臘梅拿了這兩隻鐲子回孃家,跟王老太太說了來龍去脈,王老太太對周家的事沒興趣,她盯上了那兩隻鐲子。
周家的房子和地在周老太太的示意下賣了,周大海從礦上回來已經寫完文書交了錢,不能反悔了。
但他堅持要把這些錢留給周閱海,王臘梅攔住不,說周閱海還小,等他長大了再給都不行,周大海讓二叔公作證,一定現在就給他。
可週閱海已經在賣完房子的當天就跟著隊伍走了,只讓人等周大海來了轉告他一聲,誰都沒打招呼。
周大海為了這事跟王臘梅大吵一架,甚至還跟她動了手。
所以周家賣房子和地的錢王家是一分都拿不到了,王老太太不甘心,就趁周大海忙亂中顧及不到,說服王臘梅,把鐲子賣給了三太公。
三太公那時候才四十多歲,正打算娶個小寡婦,買了鐲子要去求親。
就這樣,三太公用一斗高粱米換了這兩隻鐲子。
王臘梅也告訴周大海,鐲子讓她給周老太太陪葬了,他要是捨不得就去刨他爹媽的墳拿回來。
周大海當然不會這樣做,帶著一家人回了沛州。而三太公也沒娶來那個小寡婦,這兩隻鐲子的就這樣留在了他手裡。
實際上,當年周老頭和周老太太準備了三隻鐲子,給了沈氏一隻,周老太太自己留了一隻,準備老兩口死後傳給周大海,讓他在適當的時候接回沈荷花。
另一隻留給二叔公。
當年他們要換一個男孩回來,聯絡好沈家以後就去向作為族長的二叔公求助,是請他批准,並且保密,也是請他幫忙。
畢竟這件事要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只憑他們老兩口是不行的。
當時周大海一家已經失蹤,大家都認為板上釘釘地是死絕了,如果不換個兒子回來,周老頭就得老無所依,要是弄得大家都知道,這兒子能不能養得住也是難說,所以二叔公可憐他們,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周老太太臨盆的時候,是二叔婆先去接生,孩子換過來以後才告訴村裡的人。甚至連太婆都不知道這件事。
他們並不知道後來周老頭和周老太太為了接回沈荷花做的這些事,只是看到沈氏手上有一隻一模一樣的鐲子,以為這是以後跟孩子相認的信物,當然要留給周大海夫婦。
就這樣,這兩隻鐲子最後輾轉到了周小玲手裡。
三太公病危,王家人輪流守在門外虎視眈眈,就準備三太公嚥氣,周小玲拿到錢馬上當場搜身,截下他的絕戶財。
周小玲只好利用伺候三太公的機會,把鐲子哄到手,偷偷從後窗匆匆逃跑。
王家人沒抓住周小玲,卻抓到了她利用過繼詐騙孤寡老人錢財的小辮子。
有全村人為證,還有過繼文書,再加上一個沒死成的三太公,只要王家去揭發,周小玲百口莫辯。
所以才會在現在這樣被王家人和三太公拿捏。
當初她只交給丁月宜一隻鐲子,留下一隻給自己當做後路。
她本以為會等到更重大的事上拿出來,讓這隻鐲子發揮更大的作用,卻不得已,只能這個時候用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