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說了,半年的時間,他看完了安迪考夫曼所有在《週六夜現場》的表演記錄,甚至還把當年的製作人約在了家裡,好好聊了幾個星期。
當然,他有這個條件,金凱瑞本身就是《週六夜現場》走出來的喜劇演員…
別以為好萊塢演員們不重視案頭工作,丹尼·戴·劉易斯為了演好《林肯》研究了林肯的親筆作品、人物傳記和當代人對他的解讀,最終才有了那個讓人為止讚歎的角色。同樣的,貝爾在演《金陵十三釵》前,貝爾花了兩個月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資料。以至於中途張一謀與其見面時,貝爾提的很多關於這個人物的問題,張一謀都回答不出來!
獲益良多啊!
……
傳記片,如果不是傳奇偉人,可以稍微改一下,讓它適應商業片的節奏。
原版的《月亮上的男人》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算不上拔尖,唯一的好處大概是金凱瑞再入手一尊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甚至沒能拿到奧斯卡的提名!
大概是那一年的華納兄弟把所有公關資源都推給到了《綠裡奇蹟》,至於《月亮上的男人》,票房太失敗了!
彼時的金凱瑞可是2000萬俱樂部,《月亮上的男人》總票房三千六百萬,差點不夠支付片酬…
而且那年的《美國麗人》實在太讓人難以置信了,薩姆·門德斯憑著這部電影,處女作直接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
但是時代不同啊!
根據小白瞭解的資訊來看,今年的電影市場很…很一般,除了美漫繼續席捲票房,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電影作品。
這個要從好萊塢說起。
其實我們瞭解的好萊塢,應該是從八十年代開始!
現在一提這仨字兒,多半人已經不會拿它跟藝術聯想到一塊兒去了。久而久之波及到整個美國——美國電影也成了比歐洲電影低N個格調的流水線商品,牌面還不如亞非拉光亮!
其實美國電影生下來就跟歐蘇不一樣,歐洲電影最初都是精英才玩兒得動的東西,蘇聯一向政府把控,可以說是佔盡了一切優質資源,春風得意如咱們的樣板戲,可美國電影就民主太多了。
美國的主導力量就是推翻過殖民統治的底層人民,所以電影這種新生藝術跨過一片洋就成了流行文化,以勞苦大眾的品位為本。
——那時都還沒有什麼好萊塢呢,美國電影就遭到歐洲影人的鄙視了!
因為一二戰期間,歐洲精疲力竭,反映出的藝術作品也充滿了悲觀,顯得更藝術一點,而珠光寶氣發了橫財的美國輸出的東西相對娛樂性強很多,其實拍攝這些作品的也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只不過人家也挺自覺,從不自詡藝術家,而是叫專業娛樂家。
在此之前美國電影早已供不應求,亟待用一套規範化的制度提升效率——效率就是錢。
隨之而來的標準化、可預測性都是必然的了,但最初,深知票房若想轟動還是重在風格、原創和膽識的監製始終有餘力開闢出一條中間路線,給稀有才子自主的權利…
到了80年代,有一部影響非常深遠的叫做《大白鯊》的電影,深遠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它所引發的一系列現象讓電影市場變得十分淺薄,一直淺薄到了現在…
90年代更誇張了,美國電影已經稱霸全球,但同時科技進擊發展,特效費、廣告費和明星人力費都不知貴翻了幾倍成本,電影界把錢投給片場基本就收不回來了,所以造片廠好萊塢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賺錢!
本土化的東西因為文化代溝不好賺錢,而重特效、重情景,弱化人物和主題的東西全世界都能看懂——電影成了麥當勞。兼具賺錢功能和洗滌靈魂作用的電影越來越少,小金人相比之下也只是虛名,奧斯卡聲譽能當飯吃!
那時候好萊塢的編劇地位最低權力最小,淪為高能寫作機。人總是在貪慾和抱負中分裂,一個編劇說:“他們毀了你的故事,屠殺你的想法,出賣你的藝術,踐踏你的自尊,你得到什麼呢?一大筆財富。”
一直影響到今天!
隨著漫威系列大賺特賺,一幫製片廠開始眼紅了,於是漫改電影成為主流,真正意義上有深度的電影,每年就那麼幾部,為的就是頒獎季!
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貌似只有《好萊塢往事》、《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還有《世界新聞》有點競爭力,但是金凱瑞沒拿過奧斯卡啊!
而且他現在的形象很正面——戰勝了抑鬱症,重新回到熒幕上。
獅門已經制定好了一些類的衝獎計劃,奧斯卡影帝幾乎是板上釘釘了!
8月末,結束了《月亮上的男人》拍攝事宜,小白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