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喜劇天王> 第十一章 風格(第二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一章 風格(第二更) (1 / 2)

拍攝《月亮上的男人》,小白最主要的想法就是偷師!

他想學習一下金凱瑞的表演方式。

所以,他很認真,每一段表演之後,都會跟金凱瑞探討一下,然後把覺得有用的記錄在本子上。

半個月下來,收穫很大!

其實,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表演理念。

我們現在探討演技,不可避免要把好萊塢演員巔峰時代和香港電影黃金時代一眾演員們拎出來比較一下!

1967到1976是好萊塢電影史,直接說吧,世界上最豐足的年代。

時勢造英雄,新電影運動和“四大天才導演、演員”共同成就了彼此

當然,同為四大天才演員之一的傑克尼科爾森現已走上了嫖娼的不歸路…

哎,老傑克…

這個時期,美國電影專業學院派崛起,主要是紐約大學、南加州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之前美國主流導演幾乎沒有學院派,也不重視這方面的培養!

演員演而優則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伍迪艾倫、艾倫阿金和丹尼斯霍珀等等圍繞著“越戰還有水門“的歷史背景進行創作!

歐洲,尤其是英國導演大量遷入美國,那個時代的美國的電影,很個人化,像歐洲片,戲劇模式也都成了扯淡,可以說是極富創造力的年代,但缺陷是喜劇,包括馬丁在內的好萊塢四小天才一碰喜劇基本都玩完…

70年代,四大天王從初出茅廬一躍到巔峰。

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傑克尼克爾森、達斯汀霍夫曼都是方法派!

他們的表演方式影響至今!

當然,如果談論方法派,最牛逼當然是馬龍白蘭度!

據傳白蘭度為了能進入截癱患者的心理,在醫院病床上足足躺了一個月。

還有丹尼爾·戴·劉易斯…

方法派最重要的是演員在舞臺上真正的去想,情感是透過觸發自身經歷而爆發出來的,而不是努力的讓自己的思想與角色保持一致。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影帝們,跟這幫人比較,差的可能就是對一部戲的準備時間沒有那麼長,也就是常說的案頭工作,也是,發哥一年六部電影,哪來的時間籌備,而且香港電影習慣了現場創作,比方說阿杜,他拍戲經常性拍一天、等一個月、再拍兩天…

但是,我,我們為什麼沒覺得他們演技差?

最重要的原因,爆發力!

所謂爆發力,簡單講就是情緒說來就來。一個演員演戲如果缺乏爆發力,那麼整場戲就會像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

影史上幾乎所有為人稱道的表演,往往都和演員的爆發力分不開。比如曼神在《甜蜜蜜》中認屍的哭戲,以及最後跟黎名意外遇到的笑,兩場戲,一哭一笑,一喜一悲,都展現出了極強的爆發力。

不說曼神這麼牛逼的人物,單說公認的花瓶,人家也有爆發力十足的表演,比方說《做頭》裡面的一段…

爆發力可以分為兩種,動態爆發和靜態爆發。

動態爆發帶有外部的張揚,這種並不難;

瓊瑤的所有男主角都很有外在爆發力!

難的是靜態爆發,沒有外部動作,不是外化的,而是內心情感的爆發力。

比如《鋼琴課》女主角艾達被丈夫砍掉手指的一場戲,艾達是啞巴,她被砍掉手指後不能說話,沒有誇張的動作,也沒有浮誇的表情,但觀眾透過她的眼睛能真切的感受到她內心的憤怒與不平,這就是靜態爆發的魅力,是從內心透出來的力量。

《月亮上的男人》,小白切身感受到了金凱瑞在處理這些靜態爆發力表演時候的技巧。

他的案頭工作讓小白汗顏…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