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些總結在一起,總是讓覺得心不安。
朝廷是承認了閔縣的製鹽特權,士族可不這樣認為。
在面對失去什麼,獲得什麼的問題上。
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毀了它,把它佔為己有。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先了解閔縣到底是怎麼製鹽的。
士族是盯上了閔縣,而在閔縣則有一個本土士族,那就是劉府。
其他士族難以伸手進入閔縣,本土士族則沒有這方面的困惑。
因此,關於閔縣是怎麼製鹽的,這個問題就交給劉府去解決了。
而這個時候,本當吃糧食養著的飯桶,就發揮出了作用。
這說的就是羅文慶。
有民謠是這樣記載的。
“三牛對馬嶺,不出貴人出鹽井”、“兩溪夾一梢,晝夜十八包”……
這說的是如何尋找適合開鹽井的地形。
解釋的說就是,透過對礦鹽帶的地理形勢、山脈構造、河流走向的觀察,總結出了礦鹽在地形上的一些特徵。
“三牛”與“馬嶺”相對,是說山勢奇峻,斷裂構造的特徵比較明顯。
“兩溪夾一梢”是地勢起伏,褶皺構造的某些跡象。
這兩種構造都是天然滷水富集的地方。
這些認識又概括為帶有規律性的見解
“凡匠氏相井地,多於兩河夾岸,山形險急,得沙勢處,鴻工立石圈。”
“凡蜀中石山,去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
依山可作井……
開鹽井宜擇山坳旁有井者居中度地焉……
近河之井,水多而淡。山間之井,水少而鹹……
山高大者,須擇其低處平原,山低者,須擇其曲折凸起處,開井乃有效也……
這樣一條條知識,都是古人智慧的積累。
這一片山叫做不老山。
說也湊巧,瓦匪曾經的寨子就在這不老山中。
製鹽的地點就依了一句依山可作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