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瑾讓小黃門領來北濛使團,這時候群臣才明白小皇帝的用意。
朝會也就是走個過場,意思意思,告訴大家咱不是乾綱獨斷的人,實際上如何對待北濛使節,小皇帝心裡早有計較。
北濛使節巴術懷入殿,直挺挺的站著。
未拜。
“大乾陛下準備何日和親?”
巴術懷有著草原漢子的直性子,開門見山,望著小皇帝身上打著補丁的龍袍,眼中甚至有幾分譏諷之色。
靠節儉能強國強軍嗎?
休養生息?藏富於民?
你家錢挺多,很不錯,等濛騎跨過長城,這錢就是我家的了!
北濛派遣使節來大乾,就是為了和親,納貢。
大乾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有著先帝鎮守,橫掃四方的大乾了!
反倒是當年被先帝打退草原的北濛,蒸蒸日上。
北濛高層都打著好算盤,先遣使節來乾,玩兒文的,所謂的和親、納貢,只是激兩國開戰的手段。
當然,巴術懷作為使節,更想讓這位十年未曾和親、納貢,拒不稱臣的大乾小皇帝,妥協退讓。
濛人並不介意娶幾個大乾公主,也不介意多爭一筆錢,反正東西拿了,照樣打,北濛國力更強,高手更多,你大乾就得跪著!
小皇帝頭鐵,不和親不納貢,但大殿之中的多數大臣,都習慣了和親之舉,先帝時但也有以和親,來換得後方安寧。
從前朝高皇帝之後,中原對付遊牧的方式,就是和親,沒有能一舉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只要和親,總歸不會出大的差錯。
到了鹹平帝時,可能是十年內風溼,骨頭軟,不止和親,還添上了歲貢。
結果喜人,雖然名聲上不太好聽,但確實換得了和平,鹹平年間,經濟繁榮,邊貿紅火,貢賦通達,稅收富足,史稱鹹平之治。
有先例在前,大殿內的大臣們並沒有多少反對之聲,紛紛開始陳明利弊。
便是曹玉府,也持保守態度,小皇帝想要天下太平,那就得把而今的內憂外患處理好,攘外必先安內,現在和強勢的北濛為敵,實在不智,不如得一絲喘息之機,將內部矛盾處理好,再重拳出擊。
上首的趙政,沒有流露出過多表情,只是婉拒道:“和親的事,就算了,草原女子,體味太重,朕不喜歡,納貢的事倒是可以詳談。”
“朕認為,歲幣三百萬,牛羊馬匹若干,視需求而定,務必讓大乾百姓吃好穿暖。”
“呵呵。”巴術懷笑了笑,也不惱怒:“看來乾皇並無結盟之心,一旦再起刀兵,貴國必然國本動盪,根基不穩。”
趙政道:“盟約不過是一張紙,即使結了盟,也會毀約。”
群臣深以為然,這確實是要注意的一個地方。
濛人毫無信義可言,前朝每次與濛人和親,濛人至多不過幾年,就毀約入侵,過長城劫掠,千百年來都是如此,事後還得再哄著。
先帝曾和北濛結君臣之約,可現在呢?
濛人年年南下,大股兵馬難以越過長城,就派小股部隊偷偷摸摸騷擾劫掠,北地百姓苦不堪言。
按理說,對付言而無信的北濛,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勞永逸,打敗他,戰勝他,滅其國誅其心,甚至納為一體,但問題在於大多時候,打不過,就算打得過,在大漠裡也找不著路,人找個地方一躲,十年後出來繼續搶。
群臣想著如何讓濛人守約,趙政卻道:“朕不能做言而無信之君,這盟約,自然萬萬結不得。”
巴術懷愣了愣,沒反應過來。
言而無信好像一直是我們濛人的標誌吧?
你一個大乾皇帝,結了盟約還會言而無信?
這意思是就算結了也會主動撕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