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省一直是薯類生產大省,紅薯和馬鈴薯,種植面積1900多萬畝、總產量2700多萬噸,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
有市場、有產業、有支援。
所以科技支撐力度也很強大,川省的農科院都有薯類研究專案。
綿陽農科院也是如此,在種植啊、養護啊、儲存啊、加工啊都有涉獵。
而其中重中之重,自然是品種。
如今驟然看到一個味道如此甜美,口感如此獨特,明顯是好東西啊。
而且都送到眼前了,還能讓它跑咯!
駱一航和王紹鵬,被請到一間會議室。
茶水倒上,農科院特產擺好,負責人請出,專家們到位。
大家一起坐下來聊一聊嘛,聊一聊加深感情。
聊起來之後,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合作啊,共同開發啊,優勢互補啊。
即便駱一航已經說了這種紅薯產量不高,畝產不過兩千斤而已。
綿陽農科院的人也表示不介意。
“駱總啊,您要這樣想,一個品種剛出來的時候產量,和種植技術完善之後能達到的產量,是不一樣的。”
“就像商薯19,我們這邊現在普遍種植的一種紅薯,零零年剛做區域實驗的時候,畝產才四千斤。而到了一四年,把它脾氣全都摸透了之後,畝產輕輕鬆鬆七八千斤,一萬斤都常見。”
不愧是研究紅薯的農科院啊,資料張嘴就來。
駱一航有些驚訝:“有這麼誇張啊,翻了一倍還多。而且,需要十多年這麼久?”
“那是以前。”農科院的人擺擺手,“零幾年的時候早育早栽技術還沒弄出來,紅薯一年只有一熟,需要的時間自然要長。現在不一樣,現在能一年兩熟,時間少一半。”
然後人家又說了,產量的高低,品種是一方面,品種決定基準線。
至於產量是高於還是低於這條線,得看土壤、光照、氣候、病蟲害防治,以及種植技術。
而以上這些,綿陽農科院全都有。
就差把合作兩個字寫在臉上了。
大家都是熟人了,又是合作單位,駱一航也不好拒絕。
所以先給文英打了個電話,把事情說了一下。
文英是無所謂的,她只管育種,培育出來就撒手不管,怎麼合作怎麼推廣全是駱一航的事。
她倒是省心。
王紹鵬此時突然問了一句,“駱總,這紅薯您那邊在賣著吧,賣多少錢?”
駱一航回答說:“我賣的是加工好的,二十五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