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邊同樣都要求悟性聰慧,內家要求更高一點。
其實到了現代,吃著足夠的脂肪蛋白質肉蛋奶長起來,學過高中數理化的,到了古代各個都是天賦異稟,內外兼修。
所以,駱一航肯定也是內外兼修。
倆都來唄,反正也不衝突。
發力方式形成肌肉記憶後,能夠隨心切換。
就像做完一張語文卷子,再做數學就不會啦?沒那事。
不過在武器的選擇上,駱一航有所偏向。
覃彥清老道長傳授的六合大槍,駱一航不喜歡,大槍太長,偏軟,拿攔扎時候槍頭有個抖動蓄力的過程,隨只一瞬吧,但也得等槍尖轉到位置的時候再紮下去,不夠爽利。
所以駱一航學了桄桄爺的硬槍,或者叫矛,桄桄爺管它叫扎槍。
短一些,就兩米來長,硬杆子硬頭,直來直去。
探胳膊就刺,又快又猛。
棍法上,桄桄爺擅使一條盤龍大棍,當然是年輕的時候。
現在年紀大舞不動了。
桄桄爺打算傳給駱一航。
但駱一航偏偏不喜歡,覺著這種棍子前面多了一個頭,用法偏向鞭擊,他不喜歡。
反而去學了老道長擅長的西北鞭杆,又叫十三把,就是一根一米多長的短棍,長度與手杖相仿。
使起來的時候近身短打,雙手調把運轉如意,似蛟龍纏身,分外的刺激。
再就是長刀短刀,駱一航學的桄桄爺。
桄桄爺堪稱兵器大師,長短兵刃什麼都會。
他竟然還會標槍和團牌。
用桄桄爺的話講,“這東西一通百通,就跟你玩樂器一樣,一個練會了,在練其他的就好上手。”
話是這麼說。
但練到刀法的時候,駱一航察覺不對勁了。
這套路怎麼這麼熟悉啊。
另外。
這些東西,是一個唱戲的戲班子應該會的麼?
戲班子這麼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