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緊走幾步過去介紹道:“這位是張昌文張團長,是南鄭縣桄桄劇團的團長。”
然後介紹另一邊,“這位是市委的曹秘書,這位是駱一航,市裡的企業家。”
曹秘書補充道:“這位駱老闆別看年輕,卻可以說是咱們市的創業標兵,創業兩年,帶動家鄉致富,產品遠銷全國。今天上午市委王書記特意請他過去談事,期間聊起了咱們漢調桄桄,駱老闆強烈要求過來看一下。”
這話說的,有點直白啊。
生怕張團長聽不懂似的。
其實根本不用。
當介紹說是企業家的時候,張團長的態度就已經更熱情三分,甚至有點諂媚的樣子。
等曹秘書說完。
張團長更客氣了,忙問:“不知駱先生想要看什麼?”
駱一航怎好意思老人家對自己尊稱,趕緊回答說:“您叫我小駱就行了,我有個長輩,可能跟桄桄戲有些關係,我想先來了解一下,免得弄錯。”
“那咱們就去陳列室吧。”
張團長親自當講解員。
帶著駱一航一行人進了最邊上一間屋子。
這屋子並不大,三十多平米,四周一圈擺著玻璃展櫃,牆上貼滿了照片和畫像。
迎面第一張畫像上面,畫著一個身穿長袍,頭戴九旒冠的白鬍子胖老頭。
九旒冠就是皇帝冠,前後帶九條珠簾的那種。
張團長介紹說,“這是楚莊王。不同於其他戲劇門類拜唐明皇,漢調桄桄拜的是楚莊王當祖師爺。這說明最早,漢調桄桄是楚文化的一種。”
語氣非常自豪,說明古老啊。
之後還有唐德宗、僖宗逃難到天漢,帶來了參軍戲。
陸游更有從軍南鄭“華燈縱搏聲滿樓,寶釵豔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亂,羯鼓手勻風雨疾“等詩句。
最後明朝萬曆年間,老秦腔傳了過來,本地藝人利用方言、山歌、小調等,豐富了原來的唱腔曲調,使老秦腔的音調、風格不再像秦腔那樣高昂激越,那樣強烈急促,而變得柔和細膩、纏綿悠揚,從而形成了漢調桄桄。
並於2006年5月20日,漢調桄桄與京劇、崑曲、川劇、秦腔等同一批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7。
講解完漢調桄桄的歷史。
許團長又帶著駱一航參觀了樂器、服裝等等道具。
而在其中,駱一航發現還擺著一個木偶。
看造型,跟桄桄爺做的那些是同一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