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人工培育,並非清音農業自己做的,毛教授所在的滬市農科院食用菇研究所解決了關鍵問題。
所以種權需要分享。
而王教授所在的湖北農科院和華中農大,雖然是品種發現者,卻並未參與人工培育研究,理論上講是不能分享種權。
不過現在只是初步完成了人工培育,後續還有很多改善工作,需要湖北農科院和華中農大的力量。
而且人家辛苦發現的,完全拋開也不合適。
這也算業內慣例了。
如何分配沒什麼可談的,大概就是種權本身,滬市農科院佔五成,清音農業三成,湖北農科院和華中農大各一成。
然後三方都有往外授權的權利。
授權或者生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再由授權方拿大頭,誰出力誰的好處最多嘛。
自己生產也要授權。
反正大概就這些條件,也屬於行業慣例,照著做就是了。
每年幾百個新品種,這種合作案例太多,路徑早就摸通。
反倒是附加條件,商量的時間多了些。
比如駱一航這邊要求毛教授那邊配合後續研究啊,要求華中農大配合農機設計啊,華中農大這方面在行。
毛教授他們要求分享研究資源啊,盯上駱一航這邊的裝置了。
王教授那邊要求另外兩方配合他們的另一項人工培育研究,拿出來的課題竟然是見手青。
就是吃了之後會看見小人的那個。
在培育無毒、人工種植品種及技術。
一旦成功的話,不做熟也看不到小人了……
——
跟兩位教授很快達成一致,定下粗略框架。
具體的條款他們得帶回去上報之後才會有專人來談。
而駱一航這邊已經談完了,褚傑那邊還聊呢。
都已經講到要吸取之前廚藝比拼節目教訓,邀請足夠專業的評審,避免出現無來由的傲慢、無知的點評和無禮的挑剔,讓人貽笑大方。
更不能出現對食材和菜品的理解不足這種低階錯誤……
這也太細節了,方案不是一天能定下來的。
駱一航正要過去加入,控制下節奏。
駱琪卻搶先跑了過來,“航哥哥,我能帶大蘑菇弟弟去上自然小講師嗎?”
“自然小殭屍是什麼?”駱一航還伸著胳膊跳了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