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今後莫要客氣,私下你我兄弟相稱便可。”劉和拍了拍劉備肩膀:“我是延熹四年三月。”
“明公!這...這...這備如何擔當得起。”劉備聞言頗為感動:“延熹四年五月。”
自己是不是漢室宗親,明眼人誰不知道中山靖王有120個兒子,前漢距離現在兩三百年,血緣早就出五服了,但是劉和一口一個漢室宗親焉能不令其感動肺腑。
“玄德賢弟!快快上馬,引我前去涿縣太守府。”劉和笑著對劉備說道。
“諾。”
一路上劉和為劉備介紹部曲將領。
劉和之所以託盧毓做中間人招募劉備,一是為了關羽、張飛;二是挑戰自己,自己的蝴蝶效應能不能撬動歷史的車輪。
招募劉備成功,最大的因素在於當時的選官制度——察舉制、軍功爵制。
察是考察,舉是舉薦。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這對於先秦的世卿世祿制而言是個進步。世卿世祿顧名思義——世世代代、父死子繼。
軍功爵制,源於戰國,完成於秦朝,穩固於漢代。
魏國變法最早,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不再以“親、故“而以“功勞“作為賞賜的標準,實際上已經具有了軍功爵制的性質。吳起在楚變法,“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絕減百吏之祿秩“,然後用所收減的爵祿“以奉選練之士“,也具有軍功爵制的特點。秦是推行軍功爵制最徹底的國家,秦的軍功爵制最典型,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也最大。
秦的軍功爵制主要包括兩項內容:其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這就是說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軍功是接受爵祿賞賜的最必要條件。其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是取消宗室貴族所享有的世襲特權,他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僅憑血緣關係,即“屬籍“,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
這項規定,造成了戰國時“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時代特點。
發展到漢代——漢高祖劉邦以斬白馬為誓:“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從此漢代百姓皆以征伐為榮,大丈夫當以從軍邊塞建功立業。
但是察舉制發展到東漢,被察舉者因察舉人而走上仕途,必對察舉者感恩戴德,併為之效命,這樣極易產生宗派行為,形成地方集團。
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社會上出現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集團。此時的察舉制已蛻變為變相的世襲制,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
兩漢的中央集權不如後世,有先秦遺風,郡吏視郡守為君,郡府是一個小朝廷。有心機計程車人時常將功勞歸與郡守,過錯歸於自己,由此得以揚名,被士子、長吏看重。
比如公孫瓚為郡門下書佐,太守獲罪,被髮配去交州日南,公孫瓚決定同去,乃先去北邙祭祖,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時見者莫不歔欷”。他由是揚名。這樣的下吏、臣子,作長吏的都喜歡,所以公孫瓚被後任太守舉為孝廉。
再如某人以前提舉過的一個人當時是某縣的縣令,政績優異,聞訊後立刻辭官而去,追趕他坐的檻車一塊兒去京師。這是當時的風氣。當時就有人說,門生、故吏把他們的老師、舉主看得比朝廷都重,因為私人的感情而放棄朝廷的公職,這是不對的,但是風俗如此,儘管被少數有識之士認為不對,朝野卻都稱讚這種行為。
還有就是沽名釣譽之輩氾濫——解劍拜仇主角許荊之父許武。
所以對於劉備而言,自己是鄉野莽夫,能得到劉和的招募,簡直是貴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