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說:“那麼,符咒真的可以召神役鬼、治病驅邪嗎?”
蕭天樞說:“道教用符咒驅邪、治病的歷史,最早可追朔到遠古時代。《軒轅黃帝祝由科十二序》中曰,符咒“以治男女諸疫病,凡醫藥、針灸所不及者,以此佐治,無不投之立效。說的就是,在上古時期,很多醫藥、針灸無法治癒的疾病,用符咒反而會有奇效。歷史上關於符咒趨吉避凶的記載,也是屢見不鮮……”
年復說:“那你說我為什麼,時常用符咒,有時候管用,有時候也好像沒多大用處呢?”
蕭天樞笑道:“呵呵,那可能是你心不誠的緣故,科學家早都研究證實,對著一碗水咒罵,這水就會變得成份甚至有毒,如果是寄與這水好的願望,這水居然還會慢慢純淨起來,你說符咒有沒有用,生病了喝符咒水,我們小時候都有吧!”
年復說:“呵呵,真的假的,要是這樣還真是神奇了!”
蕭天樞說:“自祖天師張道陵開始,便開創了用符咒為巴蜀百姓消除病疫的先例;其書符治病、驅邪禳災,無不靈驗。其後,宋代時期,三十代天師虛靖先生更是將符咒大展神威,書鐵符召神將,斬殺蛟龍,這才有了關羽因此被封為崇寧真君的後世傳奇。明太祖時期,為了驅散瘟疫,張正常天師書巨符、焚之入井,引得百姓爭相汲水,病情得以控制。朱元璋為褒獎天師,特在井上建亭,號曰“太乙泉”。”
年復說:“那可不是跟周星馳,九品芝麻官裡一樣,罵的海水都爆炸麼哈哈哈……”
蕭天樞笑道:“我那時候小時候看,還以為這水通靈了呢!呵呵……”
年復說:“對了,你說這通靈和通神的區別在哪裡?”
蕭天樞說:“所謂通靈,其實就是通陰,通神就是真的通神,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法術的文化中有通靈術及通神術,有幾種不同的區別。第一種是直接開眼或通耳,也就是所謂的陰陽眼耳報類,大多是藉助開眼,將感知到的事物化為形象在腦海中出現,從而形成視覺印象,另一種是耳報,耳報並非真的是在耳朵旁邊說話,其實上是在心裡說,但有些會反映在像是耳聽一樣,所以也稱為耳報,這種與心通有相似之處。”
年復驚奇道:“這不是鬼迷心竅了?”
蕭天樞說:“這種的問題在於,通常能開眼或有耳通的,受陰氣影響較多,所以會有很多問題,時間久了不利於自己,所以很多小孩子如果天生有陰陽眼的話,是需要封住的,這是相通的道理。這類以天賦居多,也有修煉開的,但修煉所開的總的來說,多屬陰法的範疇,卻不能完全屬道法正統的範疇,因為道法是走陽法的,講究的是積陽消陰,最後修煉成純陽,此類功能反而不利於正統修煉。不過對於修北帝法或是豐都法的來說,這類倒不是阻礙,但現今豐都法已不易求。我所知亦有所不盡,此處簡說,拋磚引玉,大概知曉有豐都法,豐都法特點是有陸判筆法,大抵是分生死二筆,其拿筆分為陽握與陰握,各有手訣不同。”
年復說:“那另一種呢?”
蕭天樞說:“另有是屬關帝法,關帝因屬陰司,所以行關帝法大多亦是與陰司打交道,此類可行一些重要的術法,因豐都法中,大抵以鬼差為主,更高是陰司執法,典型的如黑白無常這種代表(民間稱為七爺八爺),與人壽元有關,可以透過一定的操作,讓人生命延續下去,適當也可作為延壽用。另有常見的太歲法,即殷郊法,最大的特色在於起土謝土與驅邪靈驗非常,且配有二十四節氣令。其它地司諸帥的法較多,不過現今明朝本道藏的道法會元中並不是很完整,裡面大多是地司法,而不屬於豐都法。”
年復說:“這聽起來還都是道法,畢竟有系統體系,那些通靈的神婆,出馬仙一類,很多都是靠自我感覺良好的又怎麼說?”
蕭天樞說:“折中的感應類,這一類是可以修煉出來的,也有些人體質比較特殊,天生就有。感應類的其實是在直接通陰與修煉中找一個折中點,因為完全不能通靈的話,很多事務不好辦,所以追求的不是純粹的通靈,而是半通靈狀態。這類的感應多以身中取感,或外應取靈為主,如上香供奉時,通常上完香後並不代表立刻會降下,而是要等待感應,人一身分成百神通道,每一個位置有固定對應的神明,這類通靈嚴格來說不講通神,因為它還是通陰的範疇。”
年復說:“你說這些人都是怎麼感應的呢?”
蕭天樞笑道:“要說起來這個,你不是比我更清楚,鬼抬轎都坐著,我可沒你那麼邪門的坐騎……”
年復笑道:“我這不也是我爺爺傳授下來的東西,我自己感應要是好的話,昨天就去捉那女鬼了!還能在這裡待著。”
蕭天樞笑道:“屬於某個神歸屬下的鬼吏所到時,就會產生相應的感應,而這種通道一旦建立,就可以開始行法。大體上是等候感應,比如某個神系下的鬼吏降臨時,不同的部位會有相應的麻癢等感覺,而且感覺是對應於不同的神。如玄天上帝的感應,會身如刀割之感,這種感覺是相當明顯的,如一個刀片從身邊劃過,而如果來的不是玄天上帝,如其它神明,自然也有不同的感應。”
年復說:“其他不同感應是什麼呢?”
蕭天樞說:“其它的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感應,對應有不同的歸系,感應總的來說,以陰涼不適、身上發抖或是寒氣陣陣上湧,此類感應多是代表陰邪之物,在得此類感應之時,如果有通感較好的,往往還可以在眼前顯象出來,一旦顯象,就可以看到具體是遇到的什麼。(這種不是陰陽眼,一定要區別開)通常,這類被認為對修行的干擾會比較小,但還是有的,但不失為是一種折衷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