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道姑翾楚> 第四百九十七章:豈能有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九十七章:豈能有假

所以翾楚現在聽見了這些仙樂飄飄,意念控制又十分集中意識的時候,就看見了眼前一副歌舞昇平的景象,而且還幻象中,覺得這些仙子仙女們都是來接引自己的呢!

殊不知她臉上眉間,漸漸顯出一片黑紫之氣,這這正是心魔所生。

天歌在幻境中看見師父是:“徒兒,今日終於成仙得道,怎麼樣?做何感想?哈哈哈……”

翾楚笑道:“師父,你不是說我要成魔,要我小心點麼?怎麼今天卻這麼快就得道成仙了?說明我本來就可以成仙,可是我不學無術,一直都不好好學習,讓師傅操心著急了吧,所以才出此下策逼著我趕鴨子上架,終於逼出了個事情,沒想到很真是一舉成功了呢!”

呂洞賓笑道:“哈哈哈,這又有什麼,反正都是一樣的,祝你早日修仙成道,我豈不是可以早日重返天庭,現在為師就接你迴天庭?……”

說著就見呂洞賓伸出手,要牽翾楚,一起重登天庭呢!這還豈能有假。

翾楚說:“師父,我們這是要去哪裡?還有這音樂這麼好聽,到底是不是來接引我的?”

翾楚這時候,聽師父呂洞賓說:“除了悟道成仙這一最高境界外,《太平經》還認為音樂具有養生除病等功能,如謂:“故舉樂,……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兇害也;得其下意者,可以樂人也。……中得其意者,可以樂精;下得其意者,可以樂身”。《鈔》壬部也說:“飲食作樂,以止災去兇邪也。”音樂養生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例如,孔子就曾強調“樂”的教化功用,並提出了“樂德”、“樂語”、“樂舞”等說法。又如《呂氏春秋》中《大樂》、《侈樂》、《適音》、《古樂》、《音律》、《音初》、《制樂》等篇也都談到了樂律問題,尤其《侈樂》篇所載有關音樂養生的一番論述堪稱精闢:“樂之有情,譬之若肌膚形體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則必有性養矣。寒溫勞逸飢飽,此六者非適也。凡養也者,瞻非適而以之適者也。能以久處其適,則生長矣。生也者,其身固靜,或而後知,或使之也。遂而不返,制乎嗜慾,制乎嗜慾無窮則必失其天矣”

翾楚笑道:“師父,你是真的吧?哈哈哈,因為這一切都是幻化出來的呢,師傅都能講出來這麼多大道理,說明這是真的呀肯定不是假的……”

呂洞賓笑道:“哦?那為師再講講,《太平經》卷50《諸樂古文是非訣》雲:“故古者聖賢調樂,所以感物類,和陰陽,定四時五行。陰陽調,則其聲易聽;陰陽不和、乖逆錯亂,則音聲難聽。弦又當調,宜以九九,次其絲絃,大小聲相得,思之不傷人藏精神也。不調則舞亂,無正聲音,不可聽,傷人藏精神也。”也就是說,作者認為:音樂的功能乃在於“感物類,和陰陽,定四時五行”。音樂的宗旨在於一個“調”字,即是說:樂律講究的是陰陽之間的和諧與配合。所謂“九九”,實指黃鐘之數,亦即指十二律之始。《淮南子·天文訓》對此有過詮釋:“以三參物,三三如九,故黃鐘之律九寸而宮音調。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黃鐘之數立焉”。概言之,上述引文均著意於強調韻律和諧的重要性。經文已指出:協調有序的音樂可催人奮進,更不會損傷人的臟腑和精神;反之,樂律不調就將使身心受傷害,從而引發疾病。故而,《鈔》壬部精闢地概括說:“樂聲正天地陰陽五行之語言也”。”

翾楚高興道:“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音樂在疾病治療領域中所起的作用,乃是透過調節人的心理狀態來實現的。顯然,《太平經》對此已有朦朧的認識,故所言“樂”字乃包含了兩層涵義:樂律(music)和快樂(cheerful)。從語義上分析,它們分屬於兩種不同性質的語辭概念:一種是外在的符號形式,一種是內在的心理體驗。然而,二者間又是彼此溝通的:和諧的韻律使人產生美好的心理體驗,也能保持內心的愉悅,此即《禮記·樂記》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人透過感官(眼、耳、鼻、舌、身)來感知外部世界,由此產生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這七種情緒的異常波動,也是引發疾病的重要原因。對此,秦漢典籍多有論述。如《淮南子》中《精神訓》雲:“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詮言訓》曰:“凡治身養性,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使在己者得,而邪氣因而不生,豈若憂瘕疵之與痤疽之發,而豫備之哉!”?張家山漢簡《引書》載:“貴人之所以得病者,以其喜怒之不和也。喜則陽氣多,怒則陰氣多,是以道者喜則急昫(呴),怒則劇炊(吹),以和之。”

呂洞賓笑道:“漢緯《河圖》更明確地指出了諸種異常情緒對人體五臟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仁慈惠施者,肝之精,悲哀過度則傷肝,肝傷則令目視芒芒。禮操列真,心之精,喜怒激切傷心,心傷則疾衄吐逆。和厚篤信者,脾之精,縱逸貪嗜則傷脾,脾傷則畜積不化,致否結之疾。義惠剛斷,肺之精,患憂憤勃則傷肺,肺傷則致咳逆失音。智辨謀略,腎之精,勞欲憤滿而傷腎,腎傷則喪精損命。《太平經》對此亦有認識,如《鈔》癸部《還神邪自消法》雲:“養生之道,安身養氣,不欲數怒喜也”?《太平經聖君秘旨》也從“守一”角度給予闡發:“夫欲守一,喜怒為疾,不喜不怒,一乃可睹。”對於觸發喜怒之原因,卷71《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分析說:“時時怒喜,不能自禁止,皆為邪所誤也”。”

翾楚突然覺得,師父呂洞賓怎麼看起來有點奇怪呢?到底哪裡奇怪說不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