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軒笑道:“我以前也是這樣想的,哈哈哈,我就想都是說前世作惡今生結果,我就想那如果這樣說的話,那些地震的,發生災難的死掉的莫非都是因果關係,前世作惡了,今生又死掉了?”
年復笑道:“我也是這樣想啊,我不止想過這麼多,我還想過很多很多,就是像剛才那個故事裡說,如果我精神上你,你不見得前世沒有殺我呀!比如說我看好多那些新聞裡講的那些殺人者,就相當於這些佛法沒有注意到人都鑽了佛法的空子,也不是說佛法就不好,道教就多好,但是就是說,什麼事情都會被那些不法分子去鑽個空子吧,我想楚楚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吧!然後那個殺人的肯定是兇手,被殺的肯定是弱者唄,可是這個大家都認為這個是被殺的人,肯定是做了壞事的因,才會引起殺人者的仇恨才會被殺的果。”
李子軒心想,這小子,看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沒想到說話頭頭是道,句句是理,條理十分清晰,分析十分到位,看樣子還真是有兩把刷子呀,只是簡單的兩句話就闡述了這個因果關係讓人覺得十分的佩服呢!自己平時何嘗又是不是這樣想過這些事情呢?
蕭天樞見年復這一番,理論十分在禮,又長得讓人們是不是一個,而且都講到了每個人心裡的疑問點,不過任何法都是在於勸說向上,大家又何必拘於什麼法呢?
蕭天樞打字道:“其實年兄說的對,翾楚說的也對,任何法,其實都是勸人向善,不會勸人善惡的,確認上顎的都是斜角。所以不管是怎樣,大家都是一心向善的,又何必再說許多的,換了,大家說的都是一個理療任何法,主要是勸人的就更容易被人挑刺,被人找毛病,但是好人還是好人,壞人還是壞人,陰陽之風就在於此勸人向善是一方面,但是天地之間道法自然,四風陰陽,有善必有惡,有惡必有善,這是不可違逆的!”
翾楚笑道:“呵呵,我師傅是道教的,我當然相通道教,其他的我也不反對,畢竟大家都是神啊,都相信一下子沒事了,拜拜,這個這個路過可以靠靠這個山,那個路過也可以考考另外一個人,我當然不是那種激進派呀你可不要把我說的那麼神話,我都是保命要緊,呵呵!我們中國人講究的就是這樣,其實看起來什麼都不行,又看起來什麼都行,其實最信的還是自己了!不像外國人,主讓,我們死了我們絕對不會死,但是外國人會為了誰去死,但是我們中國人就算是我師傅讓我去死,我還得考慮考慮他到10分了還是傻了,你們大家說是不是呀?這就是中國人呀,中國人最聰明啊!哈哈哈……”
蕭天樞打字笑道:“哈哈哈,魔性……”
翾楚笑道:“你說誰模型呢?你這樣說我,我可要打你哦,別以為你啞巴了,殘廢了才對了,我就不打你了!”
蕭天樞笑道:“呵呵,翾楚,你知道你是那種說幾句話就很讓人容易被那些有知識,有涵養,有學識,有追求的人去喜歡,一般沒有幾一點思想的男人還不會喜歡你這種的,你說不知道是好還是壞呀?”
翾楚,看了這番話還沒有反應過來到底是個怎麼個情況,又仔細的看了幾遍,才意識到這話裡說的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啊,說到底還是看不懂。看不懂,有時候就只能裝不懂,不懂的情況下莫測高深讓人看不出來,到底是懂還是不懂。
翾楚只有再講講因果,打破這種尷尬了。……
其實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天災,遇到困難,遇到生存環境的惡化。比如那些在高原生活的人,比如那些在戰爭中生存的人。但是先聖並不是要求你去找一個理由,逃避這些,面對困苦,大聲說一聲: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然後又說: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德者,知進退,明得^所為,有所不為。才能無所不為。大又人能屈能伸。屈就是地,伸就是天。
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德者,知進退,明得失,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無所不為。大丈夫能屈能伸。
比如,你是在賣汽車然後,你賣著賣著,就想開著車去拉點其他活結果不小心把車刮花了,給你帶來了煩勞,因為車賣不出去啊,你賣個車幾十萬,你拉個人也就幾十元.這就因小失大.你好好賣你車卻去做這樣的無關緊要事悚或畫蛇添足事情,就是因小失大.
做事情就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你要做的就是賣車,至於拿車去拉客那就不該為.
知道了有所為,有所不為,那麼就無所不為,做什麼事情一般都能順順利利.
所以,不是什麼事情就要幹,認為自己是超人,無所謂.
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說不要忘記你的初心,你本來想做什麼不要中途,產生迷茫.正是因為你什麼都想做,結果什麼都做不成.最後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卻使勁的做.這就是步初心.人
《太上感應篇》開篇第一句就說因果,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最後一段: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老君,明白開示,前後呼應,說得非常明顯。
《文昌帝君陰騭文》就更加詳細了。
道家講定命論
即宿命論。《南史·顧覬之傳》:“覬之常執命有定分,非智力所移,唯應恭己守道,信天任運。而暗者不達,妄意徼倖,徒虧雅道,無關得喪。乃以其意,命弟子願作《定命論》。”魯迅《且介亭雜文·運命》:“許多外國的中國研究家,都說中國人是定命論者,命中註定,無可奈何;就是中國的論者,現在也有些人這樣說。”茅盾《三人行》五:“他很奇怪,許會有了這樣的定命論的思想。”參見“宿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