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剛才一輪,幻蕪整個人就跟從水裡撈出來似的,可身上疲憊感也被洗去了,靈臺似乎更加清明。
她的視力跟觸覺都恢復了,可她仍舊不敢放鬆警惕,眼前的第八層,想必是需要她五識俱全的一關。
第八層塔室也繪有壁畫,是一幅曼陀羅。曼陀羅也就是壇城,是眾生皈依佛門供奉諸佛獲得教化的場所。壁畫所繪的壇城外圓內方,外層有火焰、金剛杵、河道組成圓形的城牆,用來抵禦外界的邪魔入侵,也表示對凡塵的拒絕。
方形內城四面都有門,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剛夜叉明王分別居於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間正殿端坐中央不動尊明王。五位明王都是忿怒相,乃諸佛的“忿化身”,大日如來的忿化身就是中央不動尊明王。
明王尊相大多恐怖奇異,有的紅面五目,有的牛頭八臂,皆手持法具,姿態兇惡,意在降服邪魔。明王在密宗中即代表持有真言陀羅尼咒力的人。
如果說大日如來代表宇宙真理的大道,菩薩普度眾生的慈悲心,那明王就代表了人內心中堅強的意志。
曼陀羅在梵語中有“獲得本質”之意,此圖結構嚴謹,色彩絢麗,完整的構成了一個內外兼具、大小相融的佛陀世界。
同樣是繽紛炫目的壁畫,幻蕪卻在這幅畫前體會到一種超脫凡俗的輕盈之感。漸漸地,她眼前浮現出大片經文,壇城中的明王開始誦讀出聲,曼陀羅中的侍衛也開始誦讀,用的皆是梵語。
幻蕪是不會一點梵語的,可她卻聽懂了,他們所誦讀的正是《般若心經》。
《般若心經》可算是所有佛經中普及最廣的經文了,饒是幻蕪也細細誦讀過,經文開篇便說明了宇宙由“五蘊”構成,“色”代表一切存在的物質,而“受”、“想”、“行”、“識”則是人們在看見宇宙物質時產生的感受。
先要有事物本身“存在”,還要有我們對“存在”產生的感受,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存在”,將“存在”本身賦予意義。
可心經又說,一切其實都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概是我們對佛經最籠統,也最深刻的印象了。
《般若心經》指出這世間的一切事物,有生命無生命的,包括我們的情感意志、喜怒哀樂,其本質都是“空”,這便是曼陀羅,是真言,它宣告了這所謂的一切都是“空”,卻又在終結處急轉直下,高呼“即便是空,那又怎樣呢?”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是曼陀羅在說話,也可以說曼陀羅本身就是《般若心經》的主體。這真言即是智慧,是智慧最高明也最美妙的結論。
幻蕪感覺身心震盪起來,不由自主地跟著畫中明王吟誦起心經。她覺得整個感靈塔也在吟誦,每一塊磚瓦,每一片木板都在唱和,牆壁、地板,還有屋簷上的金鈴也在誦讀真言,塔內的燈燭,塔外的夜風也在唱,周圍的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存在都在唱和。
不知過了多少遍,周遭的一切才恢復平靜。她的耳邊還殘留著這萬物吶喊般的吟唱聲,彷彿所有物質都為這真言吐盡了生命,吞天噬地,撕心裂肺。
幻蕪覺得自己幾乎被撕裂了,肉體空洞,連靈魂也殘損破敗,可她不能控制自己不去吶喊,不去加入到這要讓天地都能聽見的吟誦中。
一縷夜風穿拂過幻蕪的臉龐,鬢邊的髮絲輕擺過她的額頭、下頜、脖頸,幻蕪睜開眼,眼睛明亮清澈,帶著些許利刃出鞘的寒光。
她在等待即將到來的考驗,心裡興奮與恐慌交織,讓這短暫的平靜也格外難耐。
壁畫正中散發著淡淡的金光,然後越來越強烈,直視之下眼睛也感到刺痛。可她不敢眨眼,心中有個聲音似乎在說:忍不了,你就輸了。
她不能輸,幻蕪睜著眼睛,任憑眼淚滾落。之後,眼前又恢復了清晰,不,是比之前還要清晰,彷彿那些眼淚,真是為了洗滌眼睛的汙濁而流的。
刺目的金光霎時被吸回畫中,幻蕪見那不動尊明王動了動嘴唇:“你是何人?”
不動尊明王右手持劍,左手握索,表示降服歸正之意。明王面目猙獰,全身青黑色,背後燃燒赤紅色火焰。畫像頭頂有莎髻,部分頭髮散落左肩,右眼怒視,左眼微閉,下齒緊咬右邊上唇,使得左邊下唇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