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他們被稱為蘇門六子,一方面自然是他們積極宣傳蘇學,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六人乃是太學的風雲人物。
他們是最為品學兼優的學子,這才有資格被稱為蘇門六子。
而圍繞在蘇門六子身旁,其實還有數十太學生,那些人雖然不如他們優秀,但亦是十分出色的學子。
其中有些人的常年在太學排名前列,亦是十分出色的。
對蘇門六子來說,科舉並不難,取得進士身份對他們來說那是手拿把掐的事情,主要難的是排名上。
畢竟誰也不敢小覷天下英雄,太學子也只佔天下學子的部分而已。
既已經籌建了蘇學會,蘇門六子有了方向,做事也更加有章法起來。
接下來他們將蘇學會的綱領梳理了出來,修改了數十遍後,形成了一份頗為完備的學會綱領。
有了這份綱領,蘇門六子便有了實際的步驟,隨後修出來第一份保密條例、第一份會員舉薦制度、第一份會員培養制度、以及第一份會員紀律。
這些東西自然還是有所粗陋的,蘇允修改了些許,雖然還有些粗陋,但以後慢慢修正便是了。
但這數份制度,已經足以將蘇學會打造成大宋最有戰鬥力的團隊,其嚴密性、組織度、先進性都是慶曆黨人、熙豐黨人那些鬆散團體不能比的。
蘇門六子自然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因此愈加將這個事情當成一生的事業在奮鬥。
下一步他們對蘇學進行進一步的提煉。
蘇學包羅永珍,蘇允在太學講學期間,所涉及的領域極多,頗有些卷帙浩繁的感覺。
這對於蘇學會的發展並不友好,因此需得進行提煉,將核心的、適合傳播的部分提煉出來。
他們打算將這部分印成小冊子,在學子之中進行傳播,如此可以快速地將蘇學進一步擴大開來。
然後在蘇學支持者中篩選出來堅定的、有才華的、有志向改變大宋的青年出來,邀請他們加入蘇學會,一起去改變大宋!
這一階段乃是蘇允所指導的所謂思想啟蒙階段。
蘇允認為,當下大宋,雖然民不聊生、官場腐敗、土地兼併嚴重、官僚地主集團壟斷一切資源,壓榨百姓,民間亦是盜賊遍地起義頻頻,但依然還不到可以造反成功的階段。
因為當下的百姓滿腦子的宗法思想、行幫觀念、宗教迷信、小農思想……依然處於矇昧、麻木不仁的狀態之中,想要發動起來他們,讓他們一起來推翻宋朝,沒有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不行的。
於是蘇允接下來專門帶著他們去鄉下進行調研,深入到農村農戶之中、去市井之中觀察調查,蘇允一邊帶著他們觀察,一邊給他們講解,如此歷經數月,在金秋十月時候迴歸汴京。
經此一行,他們的視野已經截然不同起來。
他們發現,他們看問題的方式是直覺式、經驗式的。
而蘇允給他們的講解,是一種科學的、嚴謹的、深入的,冷酷中帶著溫柔的方式出現在他們面前的。
這讓他們耳目一新的同時,亦是覺得極為震撼。
同樣是去調研,同樣看過農戶、工人的的悲慘生活,但先生能夠看出並且總結出來這麼詳細的分析,真正抵達本質!
先生真神人矣!
他們不顧考試後疲倦,廢寢忘食的投入對蘇允的分析之中,對於大宋的痼疾認識愈加深入起來。
蘇允也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每日都來太學,與他們一起探討研究,相互之間裨益都極大。
尤其是蘇門六子,他們快速的成長,如同海綿吸水一般吸收蘇允給他們傳授的屠龍術。
而這個過程之中,他們嘗試著用舉薦制度考察跟隨他們的太學學子,隨後用談心、測試、預備等方式進行數輪的試探,從跟隨他們的數十學子之中篩選出來十二人加入了蘇學會。
這一十二人自然都是信念堅定且才華出眾之輩,而且基本上都是小地主、富農等出身,基本上沒有大家族世家的子弟。
實際上蘇門六子也是類似,除了畢太華是個鉅富之家出身,其餘五人出身大多是小地主、富農出身,尤其王抱朴,家中乃是貧農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