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哼了一聲沒說話,拱手算是還禮。
徐階也出來打圓場,他看著張四維道:“張參政,太師不是說了嗎,協商協商,那就萬事好商量,你看這事能不能有緩?退休的歲數放寬一些。”
“就算放寬,各位又有把握來說服北京這上萬名官員嗎?”
眾皆沉默不語。
放寬的好處有,壞處也有,那就是很多崗位依然是有人在佔著位置,那大量的無處可去的官員又該怎麼安排呢。
“在座各位上司,羅閣老做過吏部尚書、徐閣老也做過吏部侍郎,李部堂現在就主政吏部,用太師的話,那就是都有組織經驗,怎麼安頓,您三位難道就不能替太師出點主意嗎?”
張四維開口言道:“協商協商,總得你們也給點建議吧,不能光追著下官提出的想法進行批駁,這麼做不行、那麼做還不行,難道就要為了這麼一件事,拖我大明朝好幾年原地踏步不成?”
幾人無不皺眉,對張四維的態度感到不痛快。
這個張四維,也太過於年輕氣盛了,是,你是領導的貼身大秘不假,但也不能不給大夥面子吧。
只能說進步的速度太快,政治上有點輕浮了。
不滿歸不滿,但現在不是賭氣子的時候,還是以優先解決問題為主,徐階等人都五六十歲的年紀了,也不可能和張四維一般見識甚至去鬥氣的針鋒相對。
“以往吏部出現官多而位少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安排進都察院,加都察院的虛銜。”
羅珵給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們也可以透過加虛銜的方式來安頓一部分官員。”
“這樣不好。”徐階搖了搖頭:“過往這麼做是因為需要安排的官員並不多,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塞進都察院也就塞進去了,但現在是上萬人,難不成讓都察院一口多上萬個御史言官出來?
別說一萬個人了,就算一百個言官,那咱們將來這耳根子也別想消停,一百張嘴還不把奉天殿、文淵閣的房頂子給吵碎了。”
“不往都察院裡塞,又能往哪塞呢?”
羅珵皺著眉頭髮愁:“一下子砍掉整套北京班子,那麼多尚書、侍郎就沒法安排,更別說下面的官員了,還有北京翰林院、國子監的生員,他們本身就在苦哈哈的等著一個實缺,現在併入南京監院之後,這個實缺更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等到了,絕對會鬧事。”
“要不,先別急著砍?”顧可學小聲提出了一個建議:“先放個十年、二十年的,等將來時機成熟了,再慢慢取消一些無關緊要的衙門,一步步收縮官員的數量繼而解決安置問題。”
萬事不決則拖。
留給時間,相信後來人的智慧。
他們願意等,可陸遠哪裡會能願意。
二十年?
二十年後陸遠都快六十歲了。
就這年代的醫療水平和條件,陸遠都害怕一場大病送自己歸西。
若是能開天眼得知自己這輩子能活多大歲數,慢說一百,哪怕八九十,陸遠都不至於如此著急了。
因為未知,所以著急。
張四維只猶豫了幾個呼吸的瞬間就搖頭。
“這件事,必須要在遷都之前就解決掉,絕不可以帶著問題去南京。”
眾人皆一嘆。
說著都簡單,但這種事哪能這麼容易的就商量出一個雙方滿意的結果啊。
是故然,今日這堂碰頭會又是無疾而終。(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