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到北京的第二天,張四維就在徐階的帶領下去往文淵閣面見了羅珵,同會人員還有吏部尚書李默、通政使張文憲、禮部尚書顧可學等人。
這其中除了李默是江南黨以外,張文憲和顧可學都是原嚴黨官員,嚴嵩引退之後,算暫時寄身於江南黨。
歷史早已改變,若不是江南黨如今勢大,李默會被趙文華害死,不過趙文華現在墳頭草都三尺高了,還有誰能害死江南黨的李默。
至於這個顧可學,他是靠著重金賄賂嚴嵩得以進步,後來更是投嘉靖所好,取童男童女之尿來供道士陶仲文煉丹給嘉靖服用,因此被士林諷刺為‘煉尿尚書’。
他的名聲雖然不好聽,但實打實是出身於無錫名門望族的顧氏,他們家一個偏支有個孩子也很不得了,名叫顧憲成。
也就是三十年後大名鼎鼎的東林先生,譭譽參半的東林黨創始人!
“這位是南京通政使司左參政張四維。”
徐階向眾人介紹了張四維,末了加上一句:“是受太師之託,來京協商皇上禪位典禮後的一些事宜。”
大夥彼此間見了禮節,按序落座後,張文憲便主動擔負起主持這堂小範圍碰頭會的任務。
“兩位閣老,各位部堂,今日張參政自南京而來,是帶著太師意思來的,等到六月份,皇上就要禪位於皇太子殿下,禪位之後,太師的想法是將國家首都遷回南京,北京這些年兵災、天災不斷,已不適宜繼續為我大明之國都,相反南京物饒豐富、遠離兵戈,又兼有長江天塹、大海屏障,足可為立國守業之基。”
遷都的虛詞沒什麼值得說道的,在坐的人也沒有一個會信這種鬼話。
無非就是奪權。
他們的關心點也不在此,而是。
“張參政。”顧可學看向張四維,開口問詢道:“遷都回南之後,北京這邊怎麼安置,是像當年成祖北遷效法,保留北京六部各衙門,還是”
“顧部堂,太師的意思是,南遷之後,北京六部各衙門就不再繼續保留了,另立河北承宣布政使司,同時改順天府為北京府,由新的內閣直接轄管。”
張四維當著這些人的面也沒有多少隱瞞,照實直言道:“遷都之後,內閣將會統一規制新的行政區劃,南北兩直隸都會取消,其中北直隸就統建河北布政使司,設三司衙門和巡撫衙門,南直隸拆分為安徽和江蘇兩個省,一樣設三司衙門和巡撫衙門。
另外松江府改名為上海府,和北京、南京、廣州同為直轄府,品格升為正三品,這樣一來,按照新的區劃,除去都司之外,會多出二十四到三十個正三品位置,序下,四品、五品直到七品的位置會多出二百八到四百個,根據實際所需情況來定,如此,足以解決一部分官員的安置問題。”
幾人對這個處置點了點頭表示肯定,可還是言道。
“如此確實可以解決不少官員的安置問題,但幾百個位置對於上萬名官員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啊。”
張四維看了一眼徐階,後者便開了口。
“咳咳,諸位同僚,太師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推行退休制度,三品以下官員年滿五十五歲直接致仕,三品以上的年滿六十歲致仕,致仕後按照在職時的品軼領取休銀,這樣將會解決很大一部分的位置安頓事宜。”
退休?
李默眉頭一皺,在心中過了一下這個退休的標準後立刻開口表示質疑。
“五十五和六十歲?這個歲數是不是有些太年輕了,須知很多官員在中進士的時候已經三十多甚至四十歲了,現在翰林院儲養的很多庶吉士至今沒有外放的機會,歲數往往都已經三十多甚至還有四十多接近五十歲的,豈不是說他們熬到退休的歲數都沒有擔任實職的機會?
恕老夫直言,這種安排萬萬不合理。”
張四維的面色顯得有些不好看:“李部堂這是反對太師的安排了?”
“不是反對,是質疑。”李默言道:“這麼做勢必然會惹得很多人不滿,國家剛剛安定沒有幾年,經不起再折騰風波了。”
“李部堂今年六十有三了吧。”
張四維偏頭笑了笑:“按照這個規定,李部堂您應該退休,怪不得您不願意。”
“張參政。”羅珵開口攔了一句:“既然說是議事,那就要讓人說話,在座的各位都是朝廷的棟樑,一言一行都是為了國家和社稷好,沒人有私心。”
羅珵的面子張四維還是要給的,他起身衝著李默拱了手。
“下官失言,還望李部堂不要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