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亂唐> 第一千八十四章:三人有激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八十四章:三人有激辯 (1 / 2)

秦晉沒有表態,而是笑吟吟的看著韋見素和第五琦兩位相公各自發表意見。總而言之,第五琦是不希望調取含嘉倉的糧食去賑災,流民太多,很大程度山個是史賊叛軍甩掉的包袱,用來消耗朝廷的糧食。

如果朝廷來者不拒,一概接收,則很有可能中了史賊叛軍的詭計,未曾開戰便先損耗了大量的儲糧,真到用時便會出現缺口,只要缺口一旦出現,便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對此,韋見素的意見與第五琦並沒有什麼不同,僅僅是態度上更為保守而已。

“老夫也沒想到,這才幾日的功夫,收容的河北流民就已經達到了百萬之數,眼看著災荒還會持續下去,如果再這麼不加節制的收容流民,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要知道河北道素有有半天下之稱,其人口也是天下各道之首,擁有上百萬戶,將近兩千萬人口。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安祿山舉兵造反以後才會擁有源源不斷的兵員對唐朝進行征伐。

雖然經過了數年的戰亂,河北道人口損失已經接近五成,但即便如此還是擁有數百萬的人口,災荒乍起,各地的人口悉數趕往黃河沿岸的民營避難就食,其數目怕是含嘉倉都難以承受的。

韋見素並非不在乎這數百萬如螻蟻一般的草民,他的一切出發點都著眼於朝廷的府庫度支,著眼於朝廷的平叛兵馬,如果讓這些流民影響了朝廷平叛的進度,將來這天災人禍很可能會進一步向南蔓延,到時候受災的又何止河北道的千萬人口呢?

“韋相公所慮甚是,不知第五相公可有什麼應對之法呢?”

第五琦被秦晉這一問堵得差點一口氣沒上來,他本就不贊成無休止的收容流民, 此前他和韋見素等人對此達成共識也是建立在低估了河北道流民數量的基礎之上。

“如果大夫非要詢問第五琦應對之策,便只有一條路,嚴格限制收容流民人數,必要時將超過數量的流民攆回北方!”

第五琦這麼建議當然不是因為他冷酷無情,而是含嘉倉的糧食供應著整個都畿道的軍糧,一旦被數百萬流民吃光了,朝廷的軍隊就要餓肚子了。

將流民和朝廷的兵馬放在一切對比,作為政事堂宰相的第五琦當然會選擇軍隊,至於流民也只能成為忍痛割掉的毒瘤。

就此事,一向分屬兩個派系的第五琦和韋見素竟然達成了共識

秦晉當然不會覺得意外,他們雖然分屬不同的派系,但畢竟都是任事的人,可不單單隻會耍弄權術。

“諸位先議一議河北賊兵的動向,朝廷又該如何應對?”

秦晉現在但逢兵事一定會召集政事堂至少兩位宰相一同議論,哪怕他早就有了定計,一樣不會繞過宰相們。他這麼做並非是有意放權,而是意在將宰相們納入自己的視線之內,隨時隨地可以透過他們的意見來把握其內心中的想法。

總而言之,秦晉既然不是名正言順的帝國掌舵人,就不可能為了集權而繞過宰相。所以,即便宰相是一種分掉其權利的存在,也必須隨時加以拉攏。權利真是個奇怪的東西,它往往相互限制又相互依存,如果抱著剷除一切,防備一切的態度,那麼全世界都可能成為敵人。而一旦換一種角度,以利相和,則很可能是一種多方得利的格局。

秦晉一直篤信,各方多贏才是致勝的手段,但如何掌握這個度則是其中的關鍵。

提起河北道的戰局,兩位宰相便都顯得謹慎了。他們都不是以兵事見長的,就算韋見素有過去江南地方宣撫的資歷和功勞,但那充其量仍舊在權力鬥爭的範圍內,和打仗畢竟不是一回事。

但是,既然秦晉讓他們議論,總不能一點意見都拿不出來吧?

第一個說話的還是第五琦,政事堂的三位宰相中,夏元吉的身體不好,經常請病假在家休養,韋見素是個三緘其口的人,因而只有第五琦不管不顧的表達自己的看法。

就算是不在擅長領域的兵事上,也試圖發出一些獨到的議論。

“賊兵之所以不作反應,也許是他們在欲擒故縱,如果朝廷放鬆了警惕,很可能會中了史賊叛軍的詭計。”

第五琦的說法也不是全然沒有根據,叛軍在這數年來於朝廷的攻防戰中,不止一次的使用過欲擒故縱的戰術,朝廷的兵馬往往因為小勝而情敵冒進,最終卻落得個慘敗的下場。

因而,第五琦出於對以往戰例的研究,謹慎的提出了他的看法,希望能夠引起秦晉的重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