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叛軍越來越近,秦晉現這股前鋒的規模不過千餘人,看來是專為探路而深入此地的。 如此判斷,他也就不急於走了,但凡這種情況,前出深入的前鋒都不會主動和敵軍糾纏。
秦晉搓了搓手,索性打算安安穩穩的在山丘上近距離觀察這股叛軍前鋒的具體情況。可很快,他就現自己的判斷出現了偏差,只見那千餘人驟然分作兩路,一路往南,一路向北,竟是打算包抄他們。
“不好,賊兵打算包抄咱們,大夫快隨末將撤離此地!”
田承嗣也現了叛軍前鋒的意圖,大聲提醒著秦晉必須儘快撤離。畢竟敵我力量過於懸殊,萬一有個不測,未先戰就折了主帥,神武軍的下場將可想而知。這可是亙古以來從未有過的意外。
秦晉一面命人上馬,一面下令騎弩上弦,等這些人進入騎弩的攻擊範圍,便先來一輪齊射。騎弩射程兩百步,如果被叛軍抵近到如此距離,只怕就算想跑也來不及了。田承嗣大急,提醒道:
“大夫,賊兵上坡費力,若不趁此機會撤退,萬一……”
秦晉知道田承嗣誤會了自己的意圖,便指著那些已經分兵包抄的人說道:
“此處地形,北面是數丈之高的陡坡,不插翅休想上來,你再看看分兵向南的有多少人。”
經此提醒,田承嗣才猛的恍然記起,之前雖秦晉查勘地形,這一處山丘北面果然是難以通行的地形。而此時再看分向南邊迂迴的叛軍,也只有三四百人的模樣。如此看來,以百人對三四百敵兵,未必不能一站。而且神武軍地形上佔著優勢,又是以逸待勞,說不定……
田承嗣思量的功夫,秦晉已經下令百人馬佇列陣,騎弩齊齊對準了南面的緩坡,只要他們進入一箭之地就讓他們嚐嚐箭雨的滋味。
秦晉的意圖就是利用地形的優勢打時間差,叛軍前鋒的主力往北面去,如果想繞過那一處陡坡峭壁,就至少要奪走兩三里,而山路崎嶇,耗時至少也得多半個時辰。於是乎,分兵反而成了最愚蠢的舉動,這就是不熟悉地形所帶來的代價。
叛軍前鋒果然勇猛,不過眨眼的功夫就已經順著南面的緩坡衝了上來,秦晉也不客氣,以一輪又一輪的箭雨回擊。騎弩比步軍所用的蹶張弩射程隨短了不少,可拉弦上箭所耗費的力氣也隨之大大減少。
一般而言,步卒蹶張弩普通軍卒在短時間內拉開弩弓六次就已經是極限,而這種騎弩勝在輕便,就算一連開弓十幾次都不成問題。
秦晉的隨從衛士本就裝備精良,每人攜帶箭矢都在四五十支枝上下,十幾輪齊射過後仍舊有充足的後備。而迎頗衝上來的三四百叛軍則被一輪又一輪的箭雨壓的難以寸進,更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十幾輪齊射下來,竟已經傷亡數十人。
數十人對於三四百人規模的馬隊來說,所佔比例已經達到了一成以上,通常傷亡過三成,軍隊就會有崩潰的危險。所以,這種損失是他們難以承受的。
不過,叛軍前鋒皆為馬隊,想要調頭又何談容易,只能硬頂著箭雨向前衝。他們所依仗的則是前鋒主力從南面包抄,到時兩面夾擊,全殲掉這百餘唐兵還不是易如反掌?
也正因為如此,秦晉在瞭解地形的基礎上,對峙之初就已經佔了先機。
稍歇之後,叛軍馬隊已經衝到距離他們百步之內的距離。隨著秦晉一聲令下,又是一連七八輪齊射。雖然齊射的次數少了,可叛軍馬隊的距離近了,命中率和威力也大大提高,反而一次性的射翻了近百人。
叛軍馬隊傷亡在三成左右,雖然他們仍舊奮力向山丘坡頂衝擊,可秦晉卻看的清楚明白,這些人其實是在咬牙硬撐。
這種臨危不亂的處置,就連田承嗣都暗暗叫好,怪不得秦大夫一直慢條斯理的,毫無慌張之色,原來是心中有底啊。眼見著叛軍馬隊已經陷於瀕臨崩潰的邊緣,就連他都有些手癢,只等著秦晉下令衝擊,便也衝上去殺個痛快。
誰料到,秦晉的命令卻讓他大為驚訝。
“撤!”
僅僅一個字,百人隨從衛士同聲應諾,沿著山丘的西坡往新安關城方向疾馳而去。
直到馬隊一連奔出去三里左右,一行人才漸漸放慢了馬。田承嗣實在忍不住就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