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萼得知了線索以後又做了一連串的處置,先後抓捕了十餘人,一時之間在神武軍內出現了一股噤若寒蟬的風氣。 都知道軍內出了大事,某些人捲入到了權力鬥爭的漩渦當中。不過這也正是他想要的效果,只有如此才會剎住軍內愈自滿的不正之風,以為守住了長安,立下了不世之功就可以恣意妄為了。
這樣不但會給神武軍帶來罵名,更會給秦晉惹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早在大規模擴軍之初,秦晉就預料了這種局面,並在幾個關鍵心腹那裡提前做了警告。並言明這是在河東擴軍時就遇到過的問題。一開始李萼並不相信,因為這些人不論民營還是團結兵,在長安保衛戰那麼危險的境地中都表現的極是忠勇,怎麼可能在勝利之後反而出現各種蠅營狗苟呢?
現在,他不得不相信了,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驅使著人心,只是這種看似無形又可怕的力量究竟是什麼一時間還難以揣測明白。通常在未知具體因由的情形之下,就只能以最本能的手段去對抗,那就是高壓和暴力。
他認為派駐到各營的副尉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必須重新加以整合。不過,神武軍已經擴充到將近三萬人,可不是幾千人時,對軍中將佐可以說動就動,這個想法也只能存在於想法之中,很難在短時間內加以實現。
“長史君,有眉目了!”
長史帳下佐吏很快就抓捕的嫌犯中審出了結果。
結果讓李萼既感到意外,又長長鬆了一口氣。
因為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了一個陌生的名字,他可以確信這個人絕非神武軍中的中高階將佐。
“孫叔通?”
除了一個名字以外,這個名字後面的身份背景,家族籍貫,都一無所知。
李萼當即又在所有下級軍吏中排查,最後竟也沒有這個名字。那麼,就只剩下了一種可能,這個人應該是神武軍以外的人物。他只是神武軍長史,在軍內有著很大的權力,可一旦出了軍營,在長安這種遍地官員的地方也就泯然眾人了。
沒有辦法,他只能去找秦晉協調,以期京兆府崔光遠進行配合。
到了中軍帥堂,很意外的,秦晉居然不在。
“聽說醴泉一帶的回紇兵派人來交涉了,大夫親自前去處置,至少要在日落時分才能回來!”
“回紇人有動靜了?他們都說什麼了?”
聽到這個訊息,李萼也頗感意外,想不到這些人的動作竟如此之快,這才兩天的功夫,居然就做出了反應。這回有回紇人好看了,他相信以秦晉的脾性和手段,一定會讓回紇人啞巴吃黃連。
不過,此時李萼已經顧不上為此事高興,手中的案子一日沒有眉目,他總覺得自己難辭其咎,甚至在來的路上他已經下定了決心,因此向秦晉引咎請辭。
負責協助秦晉處理文書工作的軍吏見李萼似乎很著急就建議道:
“長史君如果著急,不妨往驛館去尋大夫!”
李萼擺手搖頭,他才不會在外間談這等隱秘的公事,但看著那軍吏,竟忽而問道:
“大夫走時,沒有別的交代嗎?”
那軍吏想了想,便搖頭道:
“沒有任何交代!”
離開中軍帥堂,迎面正撞上了急欲上馬出營的郭子儀。不想郭子儀竟放棄了上馬,轉而過來與之詢問密查廣平王受衝撞一事。
按照規矩,軍中將佐各司其職,尤其這等隱秘事是絕不可私相傳遞,所以李萼覺得郭子儀有些唐突,只含混的回答應付。
就在郭子儀正打算離開的時候,李萼不知如何,鬼使神差問了一句:
“將軍可聽說過孫叔通這個人?”
“孫叔通?”
看郭子儀的表情就一定聽說過這個人,李萼立馬來了精神,長安人口數十萬,若是沒有任何頭緒的尋這個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將軍可知此人籍貫身份?”
郭子儀也不多問,只答道:
“此人現今是親勳翊衛羽林郎將”
李萼倒吸一口冷氣,這個職官所執掌的乃是禁中宿衛,而禁中宿衛全操在內官監李輔國一手,可不是他能插手的了。
“將軍可確認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