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忠奸難分明
“甚?誰?”
對方一時之間沒聽得清楚,走在最前面的幾個人倒是真真,然而又都一連懵怔,不知道是自己耳朵出了問題,還是胡狗故意戲耍他們。一時之間,雙方處境頗為微妙,神武軍騎兵弩箭上弦,咄咄逼人。從皇城中衝出來本打算投降的唐朝官員和禁軍,亦開始疑慮重重,諸多戒備。
這時,一身襤褸布衣的魏方進覺得自己不能再坐看下去,他自問了解秦晉的脾氣,萬一此人遷怒於這些沒有氣節的傢伙,下令斬殺,那局面才真真要失控了。
“前面可是京兆少尹崔光遠?不知張大尹何在?某乃門下侍中魏方進……”
魏方進之所以知乎其名,目的就是要提醒崔光遠,他現在還是大唐的官員,而京兆府的長吏則是張清,如此急吼吼的帶著城中部分官員投降,吃相也太難看點了。
“魏相公?”
對方果然一陣驚呼,只不過驚呼之中還帶著濃濃的疑慮,然則僅僅眨眼的功夫,聲音竟又轉而驚喜。
“難道老相公先一步投了大燕?”
“放屁,老夫生是大唐的人,死是大唐的鬼,安祿山鼠輩,豈能讓老夫為之折腰屈膝?”
聽了魏方進這番慷慨陳詞,秦晉只暗暗覺得好笑,這老傢伙明明懦弱怕死,現在又來裝作大義凜然,也是演戲的一把好手。然則,他縱然有千般的錯誤,總比大難當前就只想著投降的叛徒奸人要強得多了吧。
所以,這回秦晉是挺魏方進的,亦在不知不覺之中對其印象生了改觀。
“真是魏相公?老相公回來就好了,下吏,下吏身單力薄,實在扛不起大唐這千鈞重擔啊!”
這話一出,聽清楚之人面色都為之一變,剛剛還口口聲聲要投降大燕皇帝,現在見著了魏方進,卻立即又換了口吻,實在讓人鄙視至極,
“崔光遠,做人不能這麼無恥,剛剛還要投大燕皇帝,現在又說自己扛著朝廷的千鈞重擔,難道當秦使君是三歲小兒嗎?”
說這番話的是清虛子,他自從跟隨秦晉趕赴長安後,一直便是個極度活躍的人物,現在見崔光遠如此厚顏無恥,亦忍不住出言嘲諷挖苦。
一個人高馬大的官員下馬步行來到了秦晉面前,深深一揖到地。
“下吏的確說過要投安賊叛軍的話,但也是為了城中官民免遭塗炭而忍辱負重啊!”
秦晉還沒說話,魏方進又連聲的質問道:
“左右都讓你說了,難道就妄想以這種幼稚的手段掩蓋自己打算投敵變節的恥辱嗎?倘若你心中還存著一星半點的愧疚,就該引咎自裁,保全自己和博陵崔氏的名聲!”
去年,崔安世在新安打算投敵,此事傳到了長安後,對清河崔氏的名聲觸動很大,很多在朝為官的崔氏族人都為此而蒙羞,不想現在博陵崔氏竟也出了個投敵變節的無恥小人。
“魏相公錯怪崔少尹了,亂民搶了左藏大盈庫,又要要道南內搶掠放火,多虧少尹組織官吏予以鎮壓,這才每使長安徹底淪為一片火海。只是,只是聽到了安賊進城的訊息,這才,這才決定忍辱負重,而儘量保全城中官民的。”
“放屁!如果今後人人都說自己忍辱負重,豈非可所以投敵,兩頭下注了?”
魏方進說的不無道理,投敵之後假若安祿山果真成功篡奪唐朝大位,其人自然可以憑藉反正之功水漲船高,假若唐朝扭轉了局面,再稱自己為了保全官民而忍辱負重,真真就是兩頭下注的最佳例子。
說實話,秦晉自打來到唐朝以後,遇見的崔姓之人一個比一個無恥陰損,眼下此人雖然不是出身自清河崔氏,但博陵崔氏恐怕也好不到哪去。這些綿延數百年的大家族到李隆基這一代後,已經成了阻擋歷史車輪向前的罪魁禍。
然則,秦晉卻也清醒的意識到,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既然崔光遠嘴上還忠於唐朝,那就暫且相信他忠於唐朝。畢竟戰亂之時,很多事一時之間也分辨不清,如果貿貿然處置了他,難保不會給長安的官員們帶來心理陰影,而排斥神武軍。
倘若因為殺了幾個人而使得自己的計劃受到了影響,那就真真是得不償失了。
秦晉深吸了一口氣,並沒有像魏方進和清虛子一樣,揪住崔光遠投敵之語不放,而是淡淡的問了一句:
“天子與太子何在?京中官員何在?”
這才是秦晉急急趕著入京的主要原因。
崔光遠愣怔了一下,顯然是沒想到秦晉根本對他投敵的說法問都不問,直接詢問天子、太子和百官的下落,難道是相信了自己的說辭嗎?
“使君問話,因何不應?”
倒是秦晉身側的親隨看著崔光遠愣怔不語,聲色俱厲的出言呵斥催促。
崔光遠這才反應過來,趕忙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