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婧深深吸氣,深深憂慮。
甘敬頑心忽起,大聲說道:“居然是這樣的嗎!你有什麼好生氣的!你們失去的只是2億的票房數字,我失去的可是一個導演夢啊!”
“啊!我死了!”
甘敬往後一躺,左手不忘按了下躺椅的按鈕,讓椅背能被順利壓下,整個人側身一翻,毫無動靜,猶如一條死去的鹹魚。
俞婧看呆了。
什麼鬼???
一分鐘之後,一直閉眼等待接話的甘敬久久沒有得到小姨子的反應,他悄悄睜開眼現她正盯著自己,頓覺無趣,有些懶洋洋的從躺椅上起身。
“就算是你舉例的5ooo萬,我們也是賺的啊,只是賺的有點少而已。你知道為啥很多人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嗎?你自己算算,一個小公司完整的拍攝出一部電影,上上下下得到鍛鍊、知道宣是怎麼回事、知道院線渠道是怎麼搞、把一個模特帶入門、能在業界有了一點小名氣,居然還不滿足?”
“上一部電影我是抵押房子才能籌集到錢,這一部絕大多數就是公司的自有資金了,你還想要啥腳踏車?”甘敬走了幾步去拿不斷震動的手機。
俞婧這麼一聽忽然覺得好有道理,去年這個時候的姐夫好像正在苦逼的籌措資金呢,現在已經是在第二部電影上盈利,並且,很快他就要和影帝張中暉合作了。
誒?怎麼回事?
是自己太貪心了?
俞婧陷入了自我反思,她看著接電話不斷繞著茶几走的姐夫,一下子意識到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了。
當時拍《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姐夫是一派從容,儘管忙,但就是給人從容的感覺。
今年拍《愛在黎明破曉前》,他還是從容,更遊刃有餘的壓根不像是有要緊事。
所以,這才給了自己錯覺。
俞婧找到了背鍋的人,又看了看票房單,看著上面的16oo萬數字,長出一口氣,自己也應該是要從容淡定一點。
……
《愛在黎明破曉前》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它選擇平安夜聖誕檔上映就是希望能收割一波票房,這一點在業內人士看來是極其正常的。
日以及周排片率在院線從第三、第四上升到第二、第三,這在院線經理看來也是正常的,它的愛情主題比較對味這個時間點的年輕人。
所以,三天票房拿到16oo萬,周票房21oo萬,次周包含元旦假期的票房拿到225o萬,這都是正常的。
業內人士都明白,對於一部製作費用15oo萬的電影不能要求太多,單單就這個成績已經是有點小黑的意思,黑馬、黑天鵝之類的之所以那麼叫,就是因為它少。
只是,這些正常的資料在影視論壇逐漸把“膽子大一點”當成一個梗來說的情況下,不少人是抱著幸災樂禍或喜聞樂見的心情布言論了。
“票房難過億,甘敬是乞丐版的張中暉吧?”
“膽子大一點,票房七千萬。”
“周21oo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