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士元畢竟是江寧知府,牧守一方的四品大員,雖有心巴結衛辰,總歸還是頗為矜持。
底下的官員可就沒有這麼多顧忌了,見衛辰與項士元說完話,便一股腦地湧上前來,爭先恐後地向衛辰見禮。
這些人裡既有宥陽知縣這樣的百里之宰,也有江寧同知這樣的府衙左官,在地方上的能量自不必多說。
衛辰雖已是侍講學士之尊,卻也不好怠慢了他們,當下親切地寒暄了一番。
張明和張旭就跟在衛辰身邊,由衛辰引見,在江寧府和宥陽縣的兩套班子的官員面前混了個臉熟。
有些話,不用衛辰多說,這些精明似鬼的官員心中自然有數。
是以官員們對待張明父子倆都是禮敬有加,絲毫沒有因為他們的商賈身份而有所怠慢。
父子倆興奮得臉色都有些泛紅,這都是寶貴的人脈啊,對他們日後在本地經營生意大有裨益。
如此一套流程走過去,時候已是不早,衛辰便提出要上山祭掃。
時人講究事死如事生,無論是權傾朝野的官員還是漂泊無定的遊子,回鄉第一件事,都是祭掃祖墓。
衛辰此次回鄉本就是為了祭祖而來,如今提出上山祭掃的要求,項士元等人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項士元等一眾官員到衛氏宗祠暫歇,而衛辰則換了一身輕便的衣服,在老族長和族老們的陪同下,上山給父親衛昭明和母親宋穎掃墓。
衛辰記憶裡的山間小路被拓寬了一倍有餘,並且全部夯實鋪上了石板,因而儘管昨夜下了場小雨,山路也並不顯得泥濘。
上山的路上,老族長與鄉鄰在衛辰身邊,說了不少衛辰父母當年的事,很是感慨了一番。
衛辰聽著眾人的話,心底也對素未謀面的父母有了更深的印象。
溪隱村後的小山高不過百米,一行人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衛明昭和宋穎的墳墓早已修葺過,周圍蒼松翠柏環繞,張明發跡後還特意安排了人,時常上山祭掃。
焚黃祭告後,衛辰遣開眾人,獨自在父母墓前默立良久,臨近午間方才下山,與眾人往衛氏宗祠而去。
下山不久,還未至宗祠,遠遠就先望見一座四柱八腳的石制牌坊。
看到這牌坊,老族長與幾位衛氏族老都是滿臉的驕傲。
張明笑著對衛辰道:“辰哥兒,這是朝廷為你立的,快去看一看吧。”
衛辰聞言點點頭,腳下步伐加快了幾分,走到牌坊近處。
但見牌坊下先立著一石碑,上書:“文官經此下轎,武官至此下馬”。
看過這霸氣外露的石碑後,衛辰抬起頭從上往下看,但見中間的牌匾最上首赫然是“六元及第”四個大字,下豎寫兩行小字:“天佑六年”、“宥陽衛辰”。
其下還有六面牌匾上,依次寫著“狀元及第”、“會元及第”、“解元及第”、“院試桉首”、“府試桉首”、“縣試桉首”。
這一座高大宏偉的牌坊,就是一名讀書人一生至高的榮耀。
六面牌匾並立,全天下這樣的牌坊一共也只有兩座。
一座就在眼前,還有一座,則是在宥陽城的六元坊內。
那是衛辰在宥陽城中的故居,曾經的解元第,三年前已經正式升格為六元及第坊,簡稱六元坊。
衛辰連中六元之後,這六元坊,便成了傳說中的文昌帝君卷顧之地,風水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