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上,波濤拍岸,濁浪滔滔。
衛辰登上堤壩視察,每到一處,都蹲下來認真仔細的檢視,還時不時讓顧廷燁帶人拿出鋤頭,當場刨開堤面,看是否有“剃頭修腳”之類偷工減料的情況發生。
孫卓在後面看得暗自心驚,知州大人此舉也太較真了,還好自己事先捧著卵蛋修河,絲毫沒敢在堤壩上動手腳,否則此時恐怕就要當場出醜了。
不久顧廷燁就向衛辰稟報道:“興雲,這外堤都是剛剛翻修的無疑,我找了好幾處堤面刨下去,都是好石好料,堤工也沒有問題。”
孫卓見狀也是暗暗鬆了一口氣,拍著胸脯道:“知州大人放心,下官以項上人頭擔保,這大堤固若金湯,少說也能保禹州百姓三十年太平!”
一旁的一位老河工也幫著說道:“知州大人,按照工部修堤的規矩,每一尺虛土,都要夯實到七寸就是好堤。
大人您撥的河工銀足額足色,給的飯食又好,民夫人人用命,將一尺虛土夯實到了六寸,已經是難得的好堤了。”
衛辰聞言點了點頭,饒有興味地看向眼前的孫卓。
據他所知,孫卓出身很差,僅僅是個舉人,但在地方上幾十年,基層經驗十分豐富。
衛辰幾次視察密縣,雖然都是以上官的身份與孫卓交談,但依然獲益良多。
對於孫卓的過往事蹟,衛辰也有所瞭解,一句話概括,小德有損,大德無虧,且頗有任事之能,稱得上一位循吏。
儘管衛辰自己是清流的一份子,但到了地方上,他才明白“重循吏、輕清流”的意義。
真正想要做事,還是要任用孫卓這樣的循吏,雖然油滑了一些,但只要上官願意費些心思鞭策,他們就能夠把事情做好。
說到底,小小一個禹州,能夠做到德才兼備的官員有如鳳毛麟角,衛辰用人的原則就是以才能為主,德行次之。
孫卓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事實上,衛辰不知道的是,孫卓內心對他也很是敬佩。
一般而言,正印官都是身居州衙,大門不邁,二門不出。
但衛辰卻不同。
別的不說,就單單是這三個月裡,他就往密縣跑了五六趟。
就憑衛辰勤於政事、事必躬親的態度,孫卓就敢擔保,整個大周都找不出幾個這樣的官員。
……
將三十里堤壩視察了一遍,天色也不早了,孫卓將衛辰請到了堤邊的一處莊子上。
這莊子是徵用的,但一切都佈置得井井有條,外間的庖廚已是在準備晚飯,在院子裡烤著一隻全羊。
休息所用的屋子許久無人居住,屋內有些許不易察覺的異味,衛辰沒在意,孫卓卻是立馬叫來婢女,端上香盒香爐,薰香驅味。
孫卓道:“大人來密縣視察了數次河堤,下官想著下一次大人來的時候,總要找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於是就提前準備了這個莊子,沒想到這麼快就派上了用場。”
“孫知縣用心了。”
衛辰笑著點了點頭,心裡也是不由感嘆,像孫卓這樣有能力會辦事,又時刻替上官著想的官員,只是因為舉人出身,蹉跎了幾十年還是個知縣,可見進士功名的含金量啊!
不過要是孫卓聽話的話,衛辰倒是可以考慮給他的考評添上幾筆,推著他再上一層,畢竟光是這築堤的政績,就已經足夠晉升一級了。
衛辰休息了一陣,呷了幾口熱茶,便緩聲道:“既然來了,就在此處理公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