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遊戲競技>知否從蒙童開始> 第226章 行硪唱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6章 行硪唱號 (1 / 2)

二月下旬,經過一系列緊鑼密鼓的準備後,禹州大興河工。

二月二十二正式動工這一天,密密麻麻的人群從河邊一直排到了大壩下,所有人的臉上都寫滿了虔誠。

興河工之前,先要祭河。

黃河祭祀始於夏商,盛於隋唐,到了大周,河患頻發,官方和民間對於河神的敬畏和崇拜愈發深厚。

沿河兩岸隨處可見供奉河神的廟宇,朝廷還對河神封官封爵,命地方官年年祭祀。

禹州自然也不會例外。

此時此刻,密縣城外三十里的河岸邊,一名老河工正赤著上身、頭戴柳條圈,手捧信香,帶著數千名民役,面朝大河以最隆重的大牢之禮祭祀河伯。

衛辰不信鬼神,但心中始終對自然存有一份敬畏,因此他並沒有嘲笑這些河工的愚昧與無知,而是站在不遠處,靜靜地望著眼前這一幕的發生。

祭河儀式完成後,衛辰來到河邊,與河工共行奠基之儀,並召集眾人訓話。

這一系列走過場的儀式,衛辰在科考過程中經歷了太多,當時他常常對此感到不滿,認為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繁文縟節。

可今天回過頭去看,卻有些與以前截然不同的觀點。

唯有慎始,方能敬終。

行大事前,必須透過一系列形式塑造出莊重的儀式感,如此才能讓人從內心深處認真對待此事。

當知州衛辰親手將一鍬土鏟入小車內,人群中頓時響起一片歡呼和掌聲,眾河工按照事先的安排拿起工具走上堤壩,掄起膀子埋頭苦幹。

至此,天佑七年的“禹州河防改造工程”終於在一聲聲嘹亮的號子聲中正式動工。

衛辰帶著趙策英和顧廷燁等人以及一眾密縣官員,來到了河灘上巡視。

從廣闊的河灘上放眼望去,但見數千名光著上身的漢子正熱火朝天地在堤邊幹活,陽光將他們古銅色的肌膚照得發亮,透露出一股陽剛之美,場面蔚為壯觀。

而就在衛辰幾人不遠處,八名漢子正圍在一起“行硪”。

所謂的硪,通常是一塊圓形的大石頭或者鐵質的餅狀物,重量在幾十斤到百餘斤不等,周圍繫著若干根繩子。

而行硪,則是打夯的一種形式,廣泛使用於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用於修堤築壩的時候夯實地基。

其原理就是眾人協同操作,將石硪提起離開地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後再放下,利用石硪自身的重力和人的牽引力平穩落地,將虛土夯實。

行硪講究的就是一個團結協作,彼此之間的配合極為重要,是硪打不打得好的關鍵,因為每次行硪前,都有領唱人慢唱指揮,眾人跟著應號。

衛辰自小生長在江南,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黃河岸邊行硪唱號的場景。

只見圍著石硪的八名漢子各自彎腰曲背,雙手緊緊抓住繩索,而後負責領唱的號頭開口高聲唱道:“高高山上一座樓!姐妹三人比梳頭!”

眾人跟著齊唱:“吆吆嗨!”

一邊唱,一邊合力將石硪高高拋起,石硪在半空中停滯片刻,然後重重砸實在夯土裡,發出轟地一聲巨響,震起一片塵土。

“老大梳個盤龍鬚,老二梳個舞鳳樓!”

“吆吆嗨!”

“剩下小三沒啥梳,梳個獅子滾繡球!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