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雄厚的堤壩之上,衛辰三人靜靜佇立於此,眺望著不遠處黃河,河濤轟然濺鳴聲不絕於耳。
趙策英回身望去,但見堤高而城低,身後的密縣縣城猶如在井中一般,不由深感憂慮。
幸好有衛辰提出的治河良策,只要依照此策施行,密縣百姓以後就不用再為了黃河而擔驚受怕了。
趙策英當下就向衛辰拱手道:“老師既有此利國利民的治河之策,何不上書將此策獻與朝廷,推行天下?”
衛辰笑著搖了搖頭,趙策英還是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哪裡是那麼好做的。
就是尋常情況下的整修黃河沿岸河堤,一旦大規模施行起來,也必須傾舉國之力,調集沿河府縣的物資和勞役方可。
而想要達到束水攻沙的效果,還要比以前多修一道內堤,各項耗費只會更多。
並且由於內堤逼河而建,汛期一起,很容易損毀,每年都要重新進行修繕,這又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按照第一個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能臣潘季馴的經驗,平均一千兩銀子,才能修成一里堤,可見河工之事到底有多麼燒錢。
在大周,束水攻沙之策是衛辰首倡,並無先例可循,就算衛辰吹得天花亂墜,可究竟能不能行,除了衛辰以外,誰也不清楚。
即便是身為天子的趙真,也不可能一拍腦袋就讓衛辰放手去幹。
這種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勢必要放到朝堂上,討論再討論,研究再研究,期間各種撕逼掐架決絕不會少。
眼下汴京城裡正是奪嫡之爭愈演愈烈之際,如果衛辰這個時候將束水攻沙的提案交上去,勢必會引起發一場震動整個朝堂的大討論。
原本純粹的河工之事,很有可能將成為邕王和兗王兩黨爭鬥的犧牲品,而上書獻策的衛辰也無可避免地會捲入奪嫡的漩渦。
這就遠遠偏離了衛辰離開汴京外任禹州的初衷。
事實上,衛辰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可以在趙真在位的最後這兩年將束水攻沙之策推行到整個大周。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在任期內能把禹州境內這三十里河堤修好,衛辰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當然,衛辰還有一個不足對外人道的想法,那就是將禹州的河防改造作為一項試點工程展示在趙宗全父子面前。
也正因如此,衛辰今日才特意將趙策英帶到了黃河大堤上。
讓他親眼見到束水攻沙的效果,從而打心眼裡認可這道治河方略,比衛辰費盡唇舌說一萬遍都要有用。
這樣等到日後真正大範圍推行束水攻沙時,也能免掉許多不必要的波折。
在黃河邊沿岸考察了半日,衛辰就帶著趙策英和顧廷燁騎馬趕回了密縣縣城。
雖然此次來密縣主要是為了河工之事,可出來巡視一趟,密縣縣衙、縣學、養濟院這些地方,衛辰還是要去看一眼的,這也是他身為知州的職責所在。
轉了一圈,天也黑了,密縣知縣孫卓盡地主之誼,在縣衙設宴,款待了衛辰一行人。
酒足飯飽後,衛辰屏退左右,單獨留下孫卓敘話。
衛辰開門見山,將自己要在密縣興修河工之事對孫卓說了一遍,並大體介紹了一下束水攻沙的治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