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辰後,城北的驛站內,匆匆趕來的黃守正與新鄭知縣終於見到了新任禹州知州衛辰。
黃守正躬身作揖道:“下官禹州通判黃守正,拜見知州大人。”
新鄭知縣也跟著躬拜道:“新鄭知縣陳俊,拜見知州大人。”
衛辰趕忙扶起黃守正和陳俊,笑呵呵道:“二位切莫多禮,快快請起。”
對於陳俊出現在此,衛辰並沒有絲毫意外。
殿試後,昔日荊溪社的一眾社員便散落各地,衛辰自不必多說,盛長柏和王堯臣透過朝考進了翰林院,翁定帆、陶大志、唐鶴年等二甲進士去了六部觀政。
上面這些這都是留京的,剩下最多的,其實還是陳俊他們這些三甲進士,被外放了到各地省級衙門觀政。
比如陳俊,他分到的就是河南巡撫衙門,恰好上任新鄭知縣回家丁憂,陳俊找人活動了一番,就補上了這個缺,成了正七品的新鄭知縣,比衛辰還要早一個月抵達禹州地界。
上任禹州之前,衛辰就一直與陳俊透過書信聯絡,從陳俊那裡得知了許多禹州的情況,也算是受益匪淺。
此刻故友重逢,衛辰滿臉欣喜,拉著陳俊的手,關切地問道:“陳兄,近來可好?”
看到一旁的黃守正投來的詫異目光,陳俊倍感有面子,赧然一笑道:“我也是新上任沒多久,很多地方都不是很瞭解,眼下還在抓緊時間熟悉縣內政務,以免到了秋收的時候手忙腳亂。”
“慢慢來就好,誰還不是這樣過來的?”衛辰笑著拍了拍陳俊的肩膀,而後正色道:“新鄭這三千六百多戶人家,一萬多丁口,衛某就盡數託付於陳兄了。”
陳俊聞言面色一正,恭敬地拱手一揖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乃義學林先生耳提面命之言,下官片刻不敢忘,自當竭盡全力治理新鄭!”
衛辰見此滿意地點了點頭。
禹州下轄新鄭、密縣兩縣,州城位於新鄭縣內,如今新鄭知縣陳俊是自己的鐵桿心腹,想來自己在禹州也能更快地站穩腳跟。
一旁的黃守正見陳俊與衛辰的關係這般親近,對陳俊的態度也是愈發和善。
三人又寒暄了幾句,黃守正輕聲提醒道:“知州大人,本地的名流士紳還在城門口等著您呢。”
衛辰微笑著點了點頭,讓黃守正和陳俊先出去,然後叫來元安替自己更衣。
驛站門口,一支四五十人的隊伍,早已簇擁著一頂大官轎等候於此。
這支隊伍由禹州州衙的胥吏雜役組成,手持銜牌、銅棍、嗩吶等各式儀仗,大多是擦乾淨的舊貨,唯有三對高腳銜牌是黃守正特意囑咐新制之物。
這高腳銜牌就相當於一地父母亮出來的公開名片,儘可能地要把自家身份和光榮歷史寫進去。
只見第一對上面寫著“禹州知州”,第二對上面寫著“朝議大夫”,第三對上面寫著“六元及第”。
這支迎接隊伍就這麼在驛站外候著,雖沒人敢大聲喧譁,但竊竊私語的卻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