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糊名的問題。
糊名是肯定的,但是在定下五經魁之後,所有的糊名就都拆開了,接下來就是前五名的排序,當然最主要就是第一名的歸屬。
真實歷史上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具體操作肯定不一樣,反正本文就是這麼理解並且設定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往回翻一翻,前面寫鄉試的時候也是定下經魁就拆開了糊名。
2)徐穆劇情問題。
首先要明確幾個前提。
一是徐穆與徐麟表面上談不上親朋好友,但往前倒個五六代或者七八代確實扯得上關係。
二是行卷干謁。
也就是在考前帶著文章私下拜見主考官,這種行為唐宋元明清都有。從有科舉制度以來,一直到科舉制度徹底被廢除,自始至終都沒有杜絕過。
三是科舉舞弊屢禁不止。
唐代禮部侍郎錢徽舞弊案,北宋陳堯諮、劉師道舞弊案,南宋秦檜舞弊,明朝甲辰科場案,清朝順治丁酉北闈科場案,光緒年間,周樹人的爺爺還搞過賄賂鄉試考官的事情。
四是科舉舞弊被檢舉揭發的代價並沒有一些讀者想象中那麼大。
前面提到的北宋陳堯諮、劉師道舞弊案中,禮部試主考官陳堯諮因為夥同劉師道替他弟弟舞弊,被貶為單州團練副使,但很快就被起復,甚至後來又再次擔任過科舉考官。
當然,這只是北宋的情況。
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科舉舞弊一旦被抓到,動不動就是殺頭,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五是科舉考試並不公平。
朝中大員有很多方法對科舉結果施加影響力,而且還不會被定性為舞弊,各種“內定狀元”、“後門狀元”、“權得狀元”層出不窮。
比如大詩人王維能考中狀元,走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妹妹的門路。
又比如嘉靖年間靠著巴結嚴嵩父子才考中的狀元唐汝楫。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張居正,兒子裡,一個狀元、一個榜眼、一個進士,而且張居正還當過自己二兒子的主考官……
———————
明確了以上幾點,再來看本文中主考官徐穆。
徐穆肯定是有私心的,他希望徐麟成為會元,但他的所作所為根本談不上舞弊,也談不上徇私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