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目前的考試內容有四種,分別是:經帖、墨義、口試和策論,每類兩題,加起來共八題。
全通者為甲第,通六題者為乙第。
倘若再加兩題,甲第要透過十題,難度更高。
但可以把乙第標準,依然保留在六題,如此一來,就會增加透過之人的數量。
武媚娘道:“大家提出此議,朝臣定會上奏,將乙第難度,也提高到八題,若是如此,反弄巧成拙。”
李治點頭道:“朕心中有數,你接著說。”
武媚娘道:“第二點,陛下可增加殿試,在大殿中親自出題考問,如此一來,可杜絕作假。”
李治聽完後,心中一動。
這正是武則天后來採取的做法,看來她年輕時,就考慮到這一點。
“不錯,最後一條呢?”
武媚娘道:“殿試雖能防權貴作假,然而,很多有才之人,還未來到大殿,就因得罪權貴,過不了考官那一關。”
李治道:“那你有什麼辦法應對嗎?”
武媚娘道:“主考官想偏心,必須知道考生名姓,可讓考生將自己名字糊住,等結果出來,再行揭開。”
李治沉吟片刻,說道:“且容朕再考慮一下吧。”
武媚娘微笑道:“那妾身不打擾大家了。”告退離開。
李治在殿內又琢磨了許久,慢慢理清思緒。
武媚孃的三個法子都可行,新增的考試類別,可定為“詩文”。
這原本就是唐高宗時期,在科舉之中增設的類別,最開始是雜文,唐玄宗時期,名稱改為詩文。
正是這項改革,使得高宗以後,唐朝讀書人對詩詞的興趣大增。
初唐四傑,便都是在這項改革之後,湧現而出。
話雖如此,武媚孃的提議雖好,阻力卻會很大。
透過一項都難,要想三項全部透過,必須採取一些特殊手段。
李治拿出一張紙,將自己的計劃在紙上不斷推敲演變。
過了許久後,總算有一個模糊計劃。
只是要想完善這計劃,還缺少很多資訊。
李治又想片刻,心想:“我對這時的科舉太不熟悉,無法完全認清其弊端,若能找個參加過科舉的人問一下,那便最好。”
細細一想,身邊大臣之中,科舉入仕的竟沒有幾個,就連劉仁軌,也是靠別人舉薦。
忽然間,他心中一動,朝王伏勝吩咐道:“傳狄仁傑覲見。”
狄仁傑自進入大理寺以來,過的並不舒心。
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副長官,一共兩位。另有一位頂頭長官,官職是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