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諸朝陪我刷短影片> 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爭之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爭之世 (2 / 2)

李悝在法經中提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由此可見其法治理念。但是這裡要明白的一點是,李悝以及後來法家學派的“法治”絕非現代意義上的法治。

在中國法制史上,它只是帝王手中的鎮壓工具,幾乎就是刑的同義詞。

在法經中有“太子不喜則笞之,不悛則廢之,易之”的條文,還有“受金則誅”的條文,意思就是法律規定太子賭博就鞭打他,不聽就再走,屢教不改就更換太子;

將軍以下如果受賄按律法誅殺。由此可見,法不能說不嚴厲,對奴隸社會的等級原則也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但是這些法治措施擊潰了奴隸制等級秩序,卻又帶來了封建等級秩序。封建社會仍是特權社會,而法家的法治觀最終仍是“人治”,毫無民主性、平等性可言。

李悝變法在當時成就了魏國的騰飛,也成為不久的將來諸多變法家奔走列國、進行變法圖強的內容範本。

作為戰國諸侯中第一個變法者,魏國的國勢在魏文侯在位的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國雄霸天下、稱雄於諸侯的50年。

然而,李悝變法的不足之處在於政治改革中只是廢除了貴族的世襲制,而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公族的世襲制。

魏國在變法之後變得強盛繁榮,但變法的勝利果實卻被這些可以世襲的公族逐漸竊取。可以世襲的公族依然掌握著魏國幾乎全部的生產資源,他們日後也成為了阻礙魏國持續發展之路上的障礙。

正所謂“窮則思變,變則通”,這都是不變的真理,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每一次變革都會觸及原有權貴的利益,就會受到阻撓。

雖然李悝的變法有不足之處,但李悝作為第一個變法“吃螃蟹”的人,更加值得我們敬佩。

【一口氣看完一代霸主——魏文侯歷史小知識歷史人物】

他力壓秦國,使其不敢東出一步,他稱霸中原,成為戰國時代的首霸。本期影片就讓我們一起聊聊一代雄主魏文侯。

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開國君主。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國土地,史稱“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由此產生,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也由此拉開。然而,魏文侯其實是歷史上被低估的一代雄主。

魏文侯即位後,任用李悝,率先在戰國七雄中進行變法。魏文侯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他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資治通鑑》和《史記》中記載了諸多他禮賢下士的事蹟。

他以田子方為師,任用段幹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令,率先在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進行變法改革,闢地千里,開疆拓土,北滅中山國,西取河西之地,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的霸主。

歷史學家錢穆在《先秦諸子》中有這麼一段評價魏文侯的話:“魏文侯以大名,建國禮賢下士,以收人心,威震諸侯,有史意義,發盡石開之風。”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如何四處收攏名師,為己所用。這種禮賢下士的態度無疑使他很快聲名遠揚,天下英雄才俊紛紛從各地趕來投奔魏文侯,開創了天下英才進入魏國的局面。

那麼,魏文侯究竟是如何讓魏國成為中原霸主的呢?

曾經有句經典臺詞:“21世紀什麼最貴?當然是人才。”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現在,也適用於任何時期。

魏國為了吸引人才,魏文侯拜當時的儒家大師子夏為師,將儒家地位提高到空前絕後的高度。而子夏並不刻板,他沒有堅持孔子“克己復禮”的教條思想,

也沒有遵循孟子的所謂“王道”和“仁政”,而是表現出更為務實的一面。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與時俱進的處事方法,正好符合當時的時代發展趨勢。

子夏也超越孔子,成為第一個擁有“帝王師”之名的儒家學者。

由於“帝王師”的加持,子夏親自坐鎮西河,一時風頭無兩,賢能之士紛紛投於其門下。高峰時期有300多名門徒,自此三晉儒學思想蓬勃發展,並形成了史上著名的西河學派。

而西河學派比稷下學宮還要早,是當時的人才教育中心。

西河學派的影響力相當巨大,首先為魏國培養了大批的人才,進而吸引了其他諸侯國的人才大量湧入,並將在這裡學到的新思想、新主張進行傳播。

其次,這種文化軟實力的影響不可低估。它不僅對秦國、楚國、趙國進行了文化的滲透,同時逐漸使魏國成為中原各國中的文化中心。

西河學派的建立對魏國的文化、政治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從此,魏國在各路有識之士的運籌下進行了大量變革革新,直至最終成為戰國第一霸主。

關鍵二:出色的外交策略

三家分晉,戰國開啟大爭之世,列國爭霸,強則強,弱則亡。戰國時代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不僅因為有戰爭謀略,更有各國外交的博弈。

其外交博弈,時至今日仍極具現實意義。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的上策是用計謀戰勝敵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戰勝敵人,再次是出兵打擊敵人,下策是攻打城池。由此也能看出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四面平坦,無險可守,十分容易受攻擊。而在春秋時期,尚未分裂的晉國卻獨霸春秋,壓制秦國,使其百年不敢東出。

由此可見三晉聯合的實力足以傲視群雄。三家分晉後,韓、趙、魏三家雖秉承三晉遺風,卻貌合神離,互相防範,各有吞併之心。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