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光刻機送抵新界後,忠和電子“隨身聽”產品研發組正式掛牌,美籍華裔工程師蓋茨·李擔任技術顧問。
臺島工程師盧振華任職組長,廠長林福旺任副組長。
清華研究員曹奮業任副組長,研究人員高達二十三人。
四十出頭的林廠長,曾在鴨寮街經營一間影像店,是“民科出身”的技術大拿,天賦驚人,可手焊電路板。
是尹照棠的親信,擔任監軍。
而“隨身聽”有索尼的樣板機可供參考,進行研究,理論上沒有難點,只剩下的生產問題。
上水圍,小桃園酒家。
尹照棠,阿樂,左手,楚德忠,伍景風,丁家豪,廖志鴻幾人小聚。
阿樂負責日島的零部件走私,伍景風作為省港物流部經理,負責從內地進口配件,左手批款買地,興建工廠。
廖志鴻則是新界代表,談論地價和招工事宜。
近兩年,省港貿易額上漲,口岸貨車晝夜不停,奔波來往,再有製造園區發力,整片上水圍經濟顯著見好。
幾萬人口的小鎮,餐飲,士多和酒樓,賓館,每一筆收入都算得過來。經濟是好是壞,鄉民們深有體會。
每晚,有多少貨車等著排隊過關,成為新的經濟晴雨表。
製造業的發展,使新界後生們多條活路,除了種地,仲可以進廠。不用背井離鄉,進市區打工,生活已稱得上富足。
廖志鴻豪飲幾杯,喝得酣暢,出聲道:“阿棠,廖家不是坐地起價的人,還是當年的價格,一百英畝,八百萬港幣。”
“頭款三百萬,剩下在一年內付清。”
四年前,太子榮在新界買七十英畝地,便花掉五百萬港幣,如今忠合電子購買土地,一百英畝只要八百萬。
尹照棠都算欠下人情,舉杯道:“多謝志鴻哥。”
廖志鴻擺擺手:“自家兄弟,不用謝,廖氏上萬人跟你討生活,你肯在上水繼續買地投廠,對我們來說是好事。”
“沒有工廠,酒樓,士多,馬欄都要倒閉。”
“只是,一百英畝地不少,當中有些是坡地,荒地,需要費點力氣平整。”
一百英畝足有四十公頃,夠蓋一個非常大的工廠,足夠滿足未來十年忠合電子的擴張。
位置跟波鞋廠毗鄰,可共用道路,物流,還價格優廉,不能指望鄉民掏出平整好的農田和住宅地吧?
合理的工業是開發擴張城市,不是吞噬城市,真拿農田,不僅價格高,還破壞生態,會遭到大批鄉民抗議。
尹照棠道:“出點小力氣,能撿大便宜,好事呀。在工廠建起後,我會劃一塊地出來,修建工人學校,解決企業工人的子女教育。”
廖志鴻滿臉喜色:“多謝了,阿棠。”
這些都是政績,影響著他在廖氏內的地位,也影響著廖氏在鄉議局的地位。
支援工廠發展是在種發財樹呀,工廠的修建,將由新界的建築公司承包,招募的工人會新界優先,衣食住行,消費娛樂,全部留在新界。
何況,賣地本來就是掙錢的,不漲價,只是不掙絕。最好的生意,是一起發財的生意。
廖氏盤踞當地數百年,英才眾多,深諳發展的門道。
左手抽著雪茄,緩緩吐氣,提起一件事:“廖生,工廠最遲兩個月後,就會投入生產,預計需要招募一千多名工人。”
“人手方面,需要加緊一點。”
廖志鴻蹙眉道:“這麼快投產啊?”
尹照棠道:“市場上雜七雜八的貨不少,早一點上市,更容易打響招牌。”
廖志鴻點頭:“我爭取。”
一千多名工人,只是一條生產線,包括運輸,組裝,技術,包裝,銷售等,工廠人數過百,還要配行政,保潔,廚師。
人數過千,相應的配套班子都要擴大,還得得有宿管,安保。
關鍵的技術工人,主要在廠內抽調,工程師只能靠挖,或者到港島進行校招,以年時間培養。
對外招募都是流水線工人,和配套人員,前者稱為“普工”,後者稱為“雜工”,往上可晉升“熟工”,“組長”,“車間主管”等。
普工的晉升流程跟“技工”是隔開的,除非普工學習技術,轉為技工,否則絕不可能升職為技工的上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