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尋再次上朝了,開頭就先奏事,“啟奏陛下,臣奉皇后殿下懿旨、太子殿下教諭,與雞鳴山下設立學堂,教授醫官、醫士救治傷兵等,業已成事。”
朱元璋笑著開口,“好,我大明將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期間也多有死傷。死者撫卹,傷者救治,這是應有之義,還是皇后和太子仁善。”
滿朝文武都是聰明人,也都一起在稱頌皇后仁慈、太子仁德。
這才是皆大歡喜,稱頌皇后、擁護太子,這是文武百官們都願意做的事情,這也符合大家的利益。
在誇讚完皇后和太子之後,馬尋果斷說道,“陛下,臣以為醫官培訓雖由太醫院負責,只是太醫官官吏大多不知戰場形勢,難以有效培訓醫官。”
馬尋的話讓不少人皺眉,太醫院的那些人有醫術,很多人都擅長外科。他們培訓一批醫官、醫士,基本上是夠用了。
畢竟在這些人眼裡,醫官也好、醫士也罷,只是起一個在戰場上救治傷員的工作,用不著多麼的醫術精湛。
馬尋繼續說道,“陛下,臣請調幾名太醫、徵募民間郎中入學院,授以官職,專職培養醫官。”
常遇春立刻蹦出來說道,“陛下,臣附議。”
徐達也非常果斷的說道,“陛下,臣附議。”
鄧愈、李文忠等人也不甘落後,除了支援馬尋之外,也是因為他們都是領兵的大將,知道戰場兇險,也知道傷兵的處境多麼艱難。
朱元璋稍微想了想說道,“這事情倒也不難,傷兵醫治本就是大事。如果經你手能多救治傷兵,那也是社稷之福。”
文官那邊沒什麼意見,主要就是太醫院的品級普遍較低,馬尋這個國舅爺要幾個太醫,或者是在民間招募一些郎中,那也損害不到文官集團的利益。
最主要的是大勢所趨啊,誰敢說救傷兵不值得,武將那邊會不會將人活活給撕了不說,傳出去了大明將士乃至普通百姓都要唾罵。
事情辦的比想象中還要順利,馬尋自然是非常開心的。
這麼一來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陳之棟調去大都督府了,即使是從民間招募醫生等,也可以先授官職等。
他自然也擔心一些敝帚自珍,或者是稍微的留一手,但是給與官職了,有些東西就是需要吐出來才行,以後系統性、規模性的培養醫生等,這也可以考慮。
太醫院是不可能搬空的,但是大明多出來一個醫療體系不會是壞事。
現在是為軍中服務,只是慢慢的也可以將一些醫術等在民間推廣,或者是發展起來。
心情愉快的馬尋下朝後找到一個守殿門的小太監,“你去看看太子殿下在做什麼,要是殿下有空的話,請他去柔儀宮。”
小太監也沒有二話,立刻就去請太子了。
雖然馬尋的做法是有些不對,應該是他去求見太子才對,可是這不是要去皇后殿下那邊麼。
馬秀英看到馬尋還是非常開心的,“這幾天是真的長進了,現在都不用人說你了,都知道為你姐夫分憂。”
“姐,我今天可是因為標兒的原因才上朝。”馬尋就立刻說道,“我想著醫官的那些事情,我都推給標兒,本來我不在京城的這些天,也是他派人盯著學校。”
馬秀英點頭說道,“這也可以,你那個學校的太醫、官員,一應藥草物資,也都是標兒派人去辦好的。”
所以將功勞給朱標是沒有任何問題,他確實解決了最大的一些難題,不管是人員還是物資等,都是他去安排人給辦好了。
而現在的朱標威望夠高等等,這不是開國才三年麼,朱標的威望更高、名聲更好,大家都樂意看到。
名聲和威望也是需要不斷的積累,畢竟現在的朱標名義上還沒有理政,甚至觀政都談不上,只是私下裡朱元璋和馬秀英在教他批閱奏章、處理國政。
“姐,過些天老二幾個就要封王了。”馬尋也提起另一個正事,也是他擔心的事情,“我覺得姐夫的一些安排,是不是稍微過了點?”
馬秀英就認真起來,也有些不太理解,“哪裡過了?是看出來哪些地方不對了?”
馬尋不掩飾自己的想法,說道,“姐夫愛惜子嗣,這肯定是好事。但是有些東西給的太重,我覺得倒不是什麼好事。”
馬秀英更加認真了,“說說,哪裡給的重了?”
馬尋直接說道,“親王冊立,一應陳設、冕服等,都和東宮一樣,這有些不太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