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報告合上,李毅安說道:
“公司也要研製一款和類似的大型飛機,從而與之相競爭。”
“是的,閣下,就像707和407一樣,他們是兩款高度相似,互相競爭的飛機,我們想要佔據市場必須要有與波音同類的飛機。
所以,我認為,我們有必要推進這個專案。”
接著,林康偉又特意強調到:
“而且我們和婆羅洲航空,泛亞航空以及太平洋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都進行過溝通。他們對大型客機都感興趣。
而且英國海外航空,也很有興趣。我相信他在未來的銷量不會少於400架。”
在林康偉描述著大型客機在未來的市場時,李毅安則保持著沉默。
相比於,他們所看到的那個龐大的市場。李毅安所想到的卻是a380的失敗。
a380是全世界最大的飛機,是空客心念念著要和波音的747一較高下的看家法寶。
當他飛上天空的時候,空客是激動的,他們相信a380就是未來。
以工程學的角度來看,a380絕對是工業傑作。在他誕生後一度是全世界航空公司的門面。
但是,這款象徵著空客公司實力的頂尖旗艦飛機在首飛15年後就匆匆落下了帷幕。
A380的問世和最終英年早逝,完全由於空客對市場以及航空運輸模式的錯誤判斷。
想到a380的失敗,李毅安想了一下說道:
“當然,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確實需要一款能夠和美國波音公司叫板的飛機。“你能,我也能,而且可以更好。”這是展現公司實力的一種方式。但是……”
一個但是讓林康偉的心揪成了一團兒。
這時他又聽到閣下繼續說道。
“我們也必須要看到世界民航市場對於這種事發大型飛機的需求同樣也是有限的。
我們製造出這麼一款飛機,一定會和波音公司在市場上展開激烈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利潤空間恐怕也會受到影響。”
其實受到到影響的並不僅僅只是利潤,它勢必還會影響到與美國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自從波音公司推出了他們的噴氣式客機之後,兩家公司的競爭就日益激烈化。
雖然美國利用援助把波音的飛機賣到了全世界,但是,兩家公司之間的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
到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李毅安言語之中略帶著一些得意。
畢竟,婆羅州航空工業公司是他一手促成的,也是他選擇了噴氣式飛機作為彎道超車的突破口,
現在的事實證明,當初他的選擇是多麼的正確。
接著在噴氣式客機上的先發優勢,現在的婆羅州航空工業公司,成為全世界第二大民航製造商。
全世界每賣出十架噴氣式客機之中就有3.5架是c系列飛機,而波音的則是4架。
如此輝煌的成就,又怎麼可能不讓人自豪呢?
但是在自豪的同時,李毅安同樣也看到了一個隱患。
“美國!”
李毅安加重了語氣說道。
“我們必須要考慮到,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美國所發揮到的作用。就目前我們和波音之間的競爭,我們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波音的生存。
為了打擊我們,美國肯定會採取一些相應的行動的,畢竟,他們在不做人事兒的道路上從來都是一路絕塵的。
所以,我們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