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良性的迴圈,卻隨著蘇聯的解體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因為沒有生存帶來的危機意識,人類的創新和想象力都會受到某種限制。
縱觀影響人類最為深刻的兩個科學爆發期,一個是二戰,一個就是冷戰。
至於冷戰後以及新世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不過只是在炒冷戰的剩飯,也就是到新世紀20年代人工智慧的曙光,才讓稍有些新意,可問題是,人工智慧,在冷戰期間,也是美蘇兩國軍方研究的重點專案之一。
所以,仍然還是……炒冷飯!
從人類科學的角度發展來說,冷戰絕對是人類科學發展速度的最頂峰,在生存危機的迫使下,人類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其他的什麼軍事競賽了,什麼國威競賽之類的東西。李毅安沒有一丁點兒參加的興趣。
軍事競賽?有意義嗎?
蘇聯人造了4萬多枚核彈頭,巔峰時期僅僅只是坦克就擁有5.5萬輛,各種裝甲車輛近10萬輛。現役戰鬥機超過1萬架,超過550萬軍隊操作著這些先進的戰鬥武器。
在那個時候,浩浩蕩蕩的蘇軍軍靴在莫斯科紅場響起的時候,全世界都要為之顫抖,美軍看到他們的時候,心裡既顫抖又羨慕。
可是然後呢?
紅旗落地,蘇聯瓦解。
浩浩蕩蕩的大軍一槍未發,便成了昨日黃花。為世界大戰準備的龐大軍隊。從此成為絕唱。
這就是軍事競賽的結果。
相比于軍事競賽,李毅安更傾向於進行一場科技競賽。
“科技!”
李毅安點著一根雪茄,然後看著弗朗茨說道:
“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很多前沿性的研究,而軍方是對新技術最為敏感的單位,有了充足的軍費,他們就可以進行更多的研究,支援更多的研究專案,畢竟,一直以來,我們的建軍方向就是以高科技為方向。”
微微點了點頭,李毅安加重語氣說道:
“對,就是我們的發展方向,接下來我們會實施更為龐大的發展計劃,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進一步增加軍費。”
那個更為龐大的發展計劃,指的當然就是星球大戰計劃了。
和登月計劃不同的是,星球大戰計劃是一個跨度為20年的計劃,整個研究計劃涵蓋的並不僅僅只是軍事,還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一些研究是李毅安打包塞進去的。
比如行動通訊了,人工智慧啦,感測器,資料鏈,網際網路諸如此類的專案,實際上在另一個世界,這些子系統都是源自於星球大戰計劃進行的研究。
但是在星球大戰計劃中,這些子系統的研究並不佔據什麼位置,可是他們對經濟科技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按照李毅安的估算,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等到整個計劃完成的時候,基本上也就進入了早期智慧手機的時代,那個時候會不會有安卓,李毅安不清楚,但是肯定會有類似塞班之類的手機和3g網路。
“所以呢……”
看著弗朗茨,李毅安問道。
“80億美元,你看怎麼樣?財政方面有壓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