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從弗朗茨這位財政部專務的嘴裡說出來,李毅安點頭問道,
“也就是說增加軍費支出,不會造成財政壓力?”
“要看閣下準備把軍費支出增加到什麼方面。”
出身於德國財政部的弗朗茨,在戰爭期間一直負責籌措戰爭的資金,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作為財政部的高階官員,他一直負責籌措建設資金,可以說是居功甚偉,也正因如此,四年前,才由財政部常務晉升為專務。
弗朗茨不確定的詢問道。
“明年把軍費增加到5%?”
“我們今年的GDP是多少?”
“預計在3800億元以上,也就是1500億美元,如果是5%的水平,也就是75億美元。”
1500億美元!
這個國民生產總值多嗎?
不多!
從資料上來說,美國今年的GDP是7400億美元,而德國則是1300億美元。而英國不過才1000億出頭。
至於蘇聯,雖然沒有官方公佈的GDP資料,但是根據西方的估計,在2600億到3000億美元之間。
所以從GDP上來說,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建設,SEA的GDP已經做到美國的五分之一,蘇聯的二分之一,妥妥的老三。
但這也只是經濟。
“我們的經濟是蘇聯的一半,但是軍事力量,卻遠遠落後於他們,當然,我也從來沒有考慮過,在軍事力量與其進行一場競賽。”
李毅安聳聳肩,說道:
“相比于軍事規模上的競爭,我更傾向於軍事科技上的競爭,我們需要增加軍費支出,不然科學感覺就沒有強有力的支撐,就不能得到快速的發展。SEA是一個1500億美元的經濟體,軍費開支一直維持在四五十億美元的規模,顯然是不太合適的。”
想了一下,李毅安又說道。
“一直以來,軍隊都承擔著不少科技領域的研發任務,要維持目前在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就必須加大投資規模,這有助於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所以增加軍費就是必然的選項。畢竟,有很多科研專案,只有在軍方的支援下,才能進行下去。”
其實,這就是冷戰期間,人類科技能夠快速發展的根本,因為企業是要贏利的,儘管企業會進行許多前瞻性的研究,但是他們進行的前瞻研究,都那種有發展潛力的,是可行的。
而相比於企業,軍方進行的前瞻性研究,更多是探索性的,他們研究的目的,不在於確信它是可行的,而是透過研究證明它不可行。
別看他們的差別不大,但實際上透過研究證明他的不可行是需要花錢的。但是口頭論證不可行,成本更低。
而在科學研究中,僅僅只是口頭的論證並不一定能夠得出正確的結果,有時候是需要進行實際試錯才能夠得到正確的結果。
在科學研究中失敗往往並不一定是失敗。畢竟,失敗的研究也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穫。
就像“星球大戰計劃”,其進行的上千項研究之中,有超過80%的專案在當時看起來都是不可行的,只有不到20%的專案是可行的。
但最神奇的地方是,那80%不可能的專案,在隨後的四十年中,被不斷的證實是可行,而且很多美國大公司,接連軍方獲得了專利或者研究轉讓,那些看起宛如科幻一般的研究,在企業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
而軍方不惜工本砸錢式的研究,還深刻改變了科學思維方式。在實施過程中,面對軍方的要求,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這促使他們不斷創新思維,嘗試新的方法和技術。不僅推動了科技領域的快速進步,也為其他學科領域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