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星球大戰計劃一樣,那些看起來宛如科幻一般的很多理念性玩意,有不少都是防務發展局提出的。
從來沒有任何人去探究過一個問題——這些概念是從哪裡來的?
不是沒有人去探究,而是因為它涉及到“國防機密”。需要這4個字就可以阻擋所有人的好奇之心。
即便是作為防務發展局的局長李頌傑也從來沒有去探究過那些技術的來源。
就像現在,面對眼前的這個裝置,他的目光中同樣充滿了好奇。
“它真可以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面對他的詢問,作為核物理科學家的梁振華說道:
“我們今天就會知道答案。”
“希望一切順利吧。”
李頌傑看著眼前這個巨大的環形裝置,5年前,他獲得了一份資料,就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的核聚變。
那份資料是理論性的。核聚變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的時候,裝置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
從那個時候起,防務發展局就和南洋大學以及多家企業一起合作,開始了這一領域的研究。
而眼前的這個巨型實驗裝置,就是他們歷時5年的研究成果。
從簡單的基礎理論和模型草圖到現在的實體,前後歷時5年的時間。
“如果我們成功的話,那麼核聚變就會成人們的終極能源。它就可以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它發電的過程中是不需要向外界排放二氧化碳的。而且不受季節溫度氣候等的影響。”
作為核物理學家的梁振華,在看著眼前的這個體積龐大的核聚變裝置時,他的目光中充滿了期待,甚至因為過於激動以至於就連同聲音都變得有些顫抖。
“它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無限的能源,而且它還將會徹底改變我們太空航行,有了可控核聚變技術,我們只需要幾天的時間就能夠從地球飛到火星,甚至遙遠的外太空。”
在說出這番話的時候,他的目光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已經發生了似的甚至嘴角不由自主的上揚著。好像現在,他們已經取得了成功。
“想一想就讓人覺得有些激動,簡直就像科幻一樣。”
看著他那副激動的模樣,李頌傑卻笑著說道。
“沒有你想的那麼遠,我只想著如果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的話,至少在我們的煤炭耗盡之前,我們就能夠獲得一種清潔且安全的能源。”
這正是李頌傑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相比於很多人他更加現實,他的現實在於——這些研究他都能夠看到其現實意義。
可控核聚變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或許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對於sea而言卻關係到未來的生存,因為這裡並不是一個資源多麼發達的地方,即便是在婆羅州擁有大片的露天無煙煤礦。而伴隨著對生產生活的提高,對電力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煤。
同樣也意味著早晚有一天這裡的煤炭會被開採殆盡,到那個時候,如何解決即將發生的能源危機呢?
所以,李頌傑看到的是現實需求,而這也是他全力支援這一專案的根本原因。
“也是我們所有人的目的。”
隨後,伴隨著試驗人員的倒數聲,他在另一個世界被稱為託卡馬克核聚變的實驗裝置開始運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