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防務發展局局長的李頌傑,在翻看這份報告的時候,目光中充滿了驚訝。
雖然是防務發展局局長,但是李聖傑並不是軍人或者政客。他是一名科學家,早年畢業於清華,後來到美國留學,戰爭期間參與過美國企業的武器研究。
後來又進入到公司,成為公司的研究人員,成立防務發展局後,他成為了這家機構的第一任負責人。
“確定嗎?他真的可以在空中隱身嗎?”
李頌傑之所以會如此的驚訝,是因為一直以來,防務發展局都在致力於研究如何讓飛機隱身。
準確的來說是讓飛機消失在雷達螢幕上,從而達到隱身的效果。為此他們特意研製各種吸波材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進展,當然那些吸波材料都是脆弱的,甚至可以用嬌嫩來形容。
幾乎沒有什麼使用價值。
也正因如此,當烏菲莫切夫的那篇名為《物理衍射理論中的邊緣波行為》論文出現之後,防務發展局的航空專家們終於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他的這篇論文指出物體對雷達電磁波的反射強度和物體的尺寸大小無關,而和邊緣佈局有比例關係。
烏菲莫切夫解釋瞭如何計算飛機表面和邊緣的雷達反射面,他的理論表明即使一架很大的飛機,依然能夠設計成“隱身”。
獲得這一理論依據之後,如獲至寶的防務發展局就和南洋航空工業公司進行合作,展開了相應的研究。
而隨著烏菲莫切夫本人的到來,他的研究成果註定將會被髮揚光大。
就在這個時候,另一架可以在空中隱身的飛機,居然活生生的出現在了他們的眼前。
面對這樣的驚喜,大家自然是極度震驚的。
“是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在某些時候他可以消失在雷達上。”
最後參與試驗的幾名工程師便詳細的解釋說他在雷達上消失的一些原因,無非就是角度了距離之類的東西。
聽著他們的介紹,李頌傑幾乎是不加猶豫的說道: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進一步研究吧。如果能夠製造出真正隱身的飛機。那麼,肯定會徹底改變空戰的。”
想了一下李頌傑又做出了一個決定:
“目前的三個小組可以同時進行這項研究,注意整合他們的研究結果。”
“局長,這樣的話風險會不會太大了一些?”
作為其助手的杜長生同樣也是一名科學家,
“畢竟隱身專案只是一個很微不足道的專案。”
“那是過去,現在既然已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當然要加大力度了。”
就這樣伴隨著著他的決定,隱身飛機專案在防務發展局的專案之中,佔據了更為重要的位置。作為一家專門從事黑科技研究的部門,他的很多研究都是充滿前瞻性的。
畢竟當初在成立這家機構的時候,按照李毅安的想法,他就是某種程度上的“神盾局”。所以其一直致力於探索國防技術新概念,感知軍方未來的潛在需求,從事前瞻性高科技關鍵技術研發和“危難險重”科研任務。
而現在他們所進行的這項研究不過只是防務發展局進行的眾多探索性研究中,稍微現實一點的研究。
畢竟,在防務發展局的研究專案之中,有很多研究都是那種一眼看起來就是有些太過科幻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