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迪釋出講話之後,不,應該說是最後通諜!
全世界的目光都向了古巴海域。
此時的加勒比海陽光明媚,風平浪靜,而在古巴周圍海域,美國海軍艦隊數百艘艦船呈扇形散開,在佛羅里達,美國的入侵大軍,隨時準備攻入古巴。
另一邊,美國和蘇聯互相放狠話,美國“隔離”,蘇聯動員!
他們的舉動,讓整個世界都為之躁動不已,戰爭彷彿隨時都會一觸即發。
在這種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被殃及池魚的歐洲各國當然要跟著表態了。
英國首先表態,指責蘇聯的冒險置世界於險地,同時宣佈軍隊進入戰備。和過去一樣,英國是積極支援美國的重要盟國之一,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在危機伊始就主張並建議美國迅速佔領古巴,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不得不說,大英帝國還是非常清楚,有些問題應該怎麼辦的。
相比之下,法國就被直接無視了。
與英國和南洋在第一時間就得到了訊息不同的是,法國始終都被排除在外了。
直到肯尼迪就古巴導彈危機發表全國電視演講前幾個小時,才派出前國務卿艾奇遜作為總統特使飛往西歐,分別通知法國總統戴高樂和德國總理阿登納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基地的訊息。
戴高樂見到艾奇遜的第一句話問,你來通知我美國總統的決定,還是來詢問我美國總統應做出怎樣的決定。艾奇遜回答道,我是來通知您美國總統的決定。
戴高樂沒再多說,對方的回答已經表明了一切——美國不會考慮法國的利益。
在整個古巴導彈危機期間,法國都是靜觀其變,未採取任何試圖調停的舉措。
因為,即便是調停也沒有任何意義!
這已經不是美國第一次不顧西歐盟友的意見單邊採取行動。
“很明顯,法國人和西德擔心美國的政策會因錯誤估計而引發戰爭,而現在“古巴導彈危機”把西歐各國那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感覺推向極致。而法國對美國的指責與批評,則是為了彰顯自己獨立性。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
在大明宮的辦公室裡,李毅安語氣輕鬆的對德法兩國的表態做出了點評。
偵察衛星提供的照片,給了他足夠的底氣,即便蘇聯人底氣不足,那也就不足為懼了!
隨後李毅安問道:
“到現在為止,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出面斡旋嗎?”
“英國的立場是支援美國的,而法國……戴高樂對美國的指責多過支援!”
面對閣下的詢問,李國仁回答道。
“哎呀,看樣子,戴高樂是打算“局外中立”了!”
李毅安隨口說道:
“好吧,那就讓歐洲人多害怕幾天吧!”
為什麼會害怕,因為,在ABC等新聞媒體的科普下,輿論正在討論一個新話題——核冬天。
在李毅安的親自操刀下,一篇《核戰後的大氣層:昏暗的中午》的文章橫空出世。文中提出了“核冬天”理論:如果引爆1000枚核武器,特別是對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霧和塵埃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
甚至文章裡還斷言——上一次冰河世紀,就是因為隕石撞擊地球導致的類似“核冬天”的現象所導致的。
冰河時代造成了恐龍的滅絕。
那麼“核冬天”帶來的冰河世紀,會不會導致人類的滅絕?
這個理論一經推出,可把原本就惶恐不安的人類給嚇壞了,原本他們還只是尋思著避難,可不曾想,現還有更大的傷害在後面。
隨之人們就展開了核冬天的討論,當然還有核冬天條件下,人們應該怎麼樣生存!
最後,科學家們指明一個方位——赤道!
只有赤道附近的溫暖國家才能在“冰河時代”倖存下來,但是也必須要考慮到秩序崩潰之後的各種危險。
其實,這就是在給歐美各國資本指明一條道路——來吧,來南洋吧,只有南洋才能讓你們在核戰中生存並且在戰後繼續生活——這裡不僅地處溫暖的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