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個朴正熙而已,有這個必要嗎?”
確實沒有這個必要。
即便是搞掉了朴正熙,也會冒出來金正熙,文正熙。這種事情是無法避免的。
除非像蘇聯對待盟國那樣——直接透過指令的模式,將東歐各國的經濟按統一計劃進行分工,東歐國家根據計劃生產某種產品,產品大多出口蘇聯,例如保加利亞的電動小吊車和波蘭的船隻、車輛。
表面上蘇聯向他們提供燃料、原料等物資,但本質上是為了確保其經濟工業不會對蘇聯工業經濟造成損害,相比於歐洲的“經濟一體化”,人家這才是真正的一體化。
就拿捷克斯洛伐克來說,戰前它是世界第七大工業國,全世界最富有的地區之一,其製造的斯柯達汽車更是馳名世界,但是因為會對蘇聯汽車造成損害,蘇聯就利用指令配額等方式加以打壓,以確保捷克的工業不會對其造成威脅。
只有貧窮才更容易控制!
這正是蘇聯操縱東歐各國的核心!
為什麼東歐各國經濟戰後發展遠遠落於西歐,很多人將其歸於蘇聯經濟模式的失敗,但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因為蘇聯始終就擔心東歐各國一但經濟上騰飛,就會擺脫莫斯科的控制,因此在整個蘇東時代,壓制和控制盟國經濟發展,才是蘇東“經濟一體化”的本質。
相比於西歐的“經濟一體化”,蘇聯的“經濟一體化”並不是為了發展,而為了控制……為了更容易的操縱小兄弟們,莫斯科甚至不惜人為削弱各國的發展潛力,甚至刻意製造發展障礙。
畢竟,窮兄弟才好控制!
可他們卻忽視了一點——窮兄弟好控制不假,但窮兄弟也會拖垮老大哥,五六十年代的時候,蘇聯利用“經濟一體化”壓制東歐各國自我發展,如果文壓不行,就直接換武力,從匈牙利到布拉格,都加強控制的一種表現。
等到七零年代,在老大哥的關愛下,小兄弟們的經濟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歐,為了安撫小兄弟們,老大哥又不得透過輸血的方式安撫他們。
等到了八零年代,老大哥面對自己都貧血的現實,停止輸血之後,蘇聯苦心經營了四十年的蘇東集團和“經濟一體化”也隨之土崩瓦解。
而反觀美國那邊?
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盟國恢復經濟,又透過關貿總協定,向盟國開放市場,如此種種舉措,促進了西方國家的經濟重建發展。
在西歐各國完成戰後重建,經濟騰飛之後,美國獲得的是什麼?是一群富裕的跟班,或許那些跟班會有一些小心思,但是他們最終還是站在美國一邊。
就像冷戰後期,里根要求加大對蘇聯的禁運力度,甚至要求德國社會和蘇聯之間的合同停止和蘇聯的合作。面對經濟利益上遭受的嚴重損害,德國總理對地圖頭說的那番話——德國終究還是屬於西方!
最終,帶著一群窮兄弟的蘇聯消失了,而美國攜一群富兄弟,贏得了冷戰。
有了蘇聯的高壓,蘇聯的朋友圈瓦解了。
相比之下,美國為首的西方朋友圈,雖然內部有競爭,有衝突,但是相對卻更加穩固。
因為他們在經濟上是高度互相依賴的,高度融合的。這種依賴並不是依靠行政指令,而是依靠經濟自身的運轉。
那麼問題來了,南洋呢?
看了一眼桌上的檔案,李毅安站起身,走到窗邊緩緩踱步,然後,他就那樣凝視著窗外,南洋現在也有幾個小兄弟了。
馬來亞、暹羅、棉蘭老、泗水,當然還有星加坡,九州,未來還可能會有西貢,也許還會有韓國等地,那麼,南洋需要的是什麼?
是一群拖後腿的窮兄弟?
還是一群發展起來的富兄弟?
凝視著窗外,李毅安的嘴角輕揚,自言自語道:
“一個朴正熙,根本就是不夠啊,最好這些小兄弟家裡,都出來一個這樣的慈父,這才能大力推進大家的經濟發展嘛,南洋才能打造出一個自己的朋友們圈啊!”
現在全世界一共有三個“朋友圈”,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北美經濟圈”,一個“西歐經濟圈”,一個是以蘇聯為首的“蘇東經濟圈”,而相比之下,南洋……還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圈子!
“下一步,就是全力以赴打造南洋的小圈子了……但是!”
深吸口氣,李毅安的目光一斂,語氣堅定的說道。
“這個圈子,只有日本有點複雜啊,這個韭菜地能割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