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包裹著我們犧牲的軀體,在屍體變冷之前,我們的鮮血染紅了紅旗……”
在五一這天,在東京的街頭,工人和學生們聚集在那裡,情緒高昂的人們,唱著《馬賽曲》、《五一節之歌》,但是他們最喜歡的還是《紅旗歌》。
儘管雨水淋在他們的身上,儘管雨水順著他們的臉流淌著,可是他們仍然聚集在那裡,很快,一陣軍警衝了過去,警棍盾牌打在他們的身上,人們怒吼著,叫喊著,鬥爭著,逃散著……
血水和著雨水,在街道上流淌著。
……
即便是已經進入了五零年代末,但是對於日本來說,這個國家仍然處於貧窮與混亂之中,政客們互相扯皮,指責,而民眾呢?則在失業與貧窮中飽受折磨。
這就是日本!
戰爭結束後的第十三個年頭,這裡依然被貧窮與混亂籠罩著,在半島戰爭的紅利結束後,經濟蕭條再一次籠罩了日本,長期的失業和經濟蕭條,以及通貨膨脹,讓人們對這個國家完全沒有了任何信心。
每天都有人為了生計逃往北方,這迫使日本方面不得不修建鐵絲網,阻擋民眾逃亡——在這裡,東京牆樹立的更早。
只不過是與舉世矚目的柏林不同的是東京幾乎成為了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有人在逃往北方,但是還有一些人在抗爭著,試圖與北方統一。
但是更多的是渴望離開!
為了離開,他們可以傾盡全力。
對於日本女人來說,最好的選擇是“下南洋”,到南洋當“研修生”然後再嫁給南洋人。自從戰敗之後就成為了日本女人改變自身命運的最佳選擇。
所以對於日本的女人來說,他們最看重的也就是學習華語,然後爭取找個好老公,管他年齡或大或小,只要是南洋人就好。
對於日本的男人來說,“下南洋”同樣也是最好的選擇。
只不過,與女人不同的是,男人“下南洋”的難度很高,甚至可以說是地獄難度的。
他們只能透過“人才引進”的方式進入南洋,至於普通勞工,也就是漁工之類工作,那樣的工作也就是去掙錢而已,但是最後還是要回到日本的。
不過即便是如此,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去的。畢竟在南陽掙一個月的錢,比在日本一年掙的還多。
總之,對於日本男人來說,只有最優秀的人才才能到南洋,而且還只是有機會。
為了能夠獲得前往南洋的機票,日本的男人只能在那裡埋頭苦讀,考上好的大學,好的專業,然後,登上飛機前往那個天堂。
現在這甚至成為了許多日本男人的學習動力。
和往日一樣,南洋駐東京大使館的門,總是排著長隊,不過現在排隊的人已沒有過去多了——在戰爭剛結束的那幾年,在南洋的大使館前,會有上千人在排隊,他們之中有教授、有工程師、有熟練工人、有大學生。
南洋的“臨時工作簽證”,就像是一臺收割機似的,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不斷的收割著日本各行各業的人才,數以萬計的工程師、學者,迫於生活壓力遠赴南洋。
按照報紙上的說法就是——“自明智維新以來,日本所培養之人才盡為南洋所得”!
抱怨歸抱怨,實歸現實,現實就是們趨之若鶩的去了南洋。
一流人才下南洋,二流人才是在下南洋的路上,只有三流人才才會呆在日本!
可事實上,那怕是三流的人才,也會為下南洋做準備,就像現在但凡大學畢業的,總會拼命考“修士”一樣,因為修士就是碩士學位,而一些學科的碩士可以直接申請“臨時工作簽證”。
所以在日本的大學生之中,天下最流行的就是按照每年南洋大使館釋出的“人才短缺行業”報考相應的專業,目的就是為了下南洋。
到南洋去已經成為很多日本年輕人的夢想,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他們人生唯一的希望。
畢竟相比於沒有任何希望的日本,南洋那裡可是一個天堂一般的國度,要到了那裡,他們的人生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