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印度洋英鎊”為契機,以英聯邦為目標,建立起一個由南洋作主,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紐西蘭參與“國際貨幣體系”,這個“國際貨幣體系”的最終作用,就是取代或者部分取代美元,成為國際結算貨幣。
很多人以為的美元國際化是美國靠著軍事威脅逼著全球各國使用美元,哪個國家不用美元它就把航母開你家門口。
但實際上的美元國際化卻是另一種情形:世界各國需要一種穩定的貨幣來作為全球通行貨幣,這種貨幣的幣值和發行量要穩定但是又要保證一定的數量,同時還要能自由兌換,最後各國發現只有美元可以保證這些條件。
世界各國不知道美元會收割他國經濟嗎?
他們都很清楚,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東西,各國的政治精英、金融精英就不知道?
他們當然知道!
但即便如此大家也仍然找不到別的貨幣可以替代美元。因為相比於其他貨幣可能出現的匯率波動、幣值不穩、兌換困難等問題,被美元收割真的只是一種小機率、低威脅的事件。
換句話說,有些人覺得美元很拉胯,實際上別的貨幣更拉胯,所以大家不得不用美元。
當然了,在美元的國際化之中,還有美國強大的國力提供的根本保障。
為什麼歐洲各國要捆綁在一起,弄出歐元,除了打破美元的國際貨幣結算體系,建立歐洲自己的國際貨幣結算體系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需要一種統一貨幣,同時,歐洲需要集合整個歐洲的力量,才能夠讓世界各國相信其貨幣信譽。
歐元出現之後,僅僅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靠著歐洲各國的共同背書,打破了美元唯一全球通行貨幣的地位,簡單來說,能用美元的場合,90%的情況下都接受歐元。原因無他,靠譜,只是靠譜程度比美元低了一丟丟而已。
所以,美元霸權也不是那麼難以撼動的。要是想讓大家都拋棄美元,要麼找出一個比美元更靠譜的貨幣,要麼就靠著自身實力整個能和美元硬剛的貨幣,就這是歐元。
貨幣信譽是建立在國家實力以及國家信譽之上的,歐洲最聰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們集合整個歐洲的力量,來為自己的貨幣背書。最終,在美元之外,建立了另一個國際貨幣結算體系,歐元也成為了國際貿易的硬通貨,歐洲人又牛掰起來了,靠著歐元學習著美國,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收割財富。
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去學,可以去套。
作為歷史好學生的李毅安,當然不會放棄學習的機會了,而且相比於90年代的歐洲。現在他的機遇更好——現在我大英是餘威尚在,殖民帝國還沒有完全瓦解,拉著英國一起幹的話,可以說得上是事半功倍,將來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借殼上市”。
“可問題是,閣下,只要有機會,英國人想的是自己的“英鎊體系”,他們又怎麼可能讓咱們搭順風車呢?”
在英國留過學,又曾在唐山駐英大使館任職的李國仁,對英國人自然非常瞭解。
“他們是金融上行家,自然知道咱們的想法。”
“確實,倫敦是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而金融是英國的命脈,以英國人對金融市場的瞭解,他們當然知道我們的目的,可問題在於,現在的英國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英國了,”
抬頭看著滿天的繁星,李毅安感慨道。
“感謝這場戰爭,讓英國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位置,曾經的經濟大國英國不得不依賴一個的夥伴——這就是南洋,否則,他們是無力對抗美國壟斷金融資本的。”
其實,在另一個世界,英國只能依賴更為強大的美國,把自己放到跟班的位置上。他們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很正,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樣的實力應該站在什麼樣的位置,在這一點上,絕對稱得上“大英帝國式的智慧”,他們甚至都沒有所謂的“帝國榮耀的累贅”,過去的榮耀是屬於過去的,他們更擅長著眼於未來。
能和如此明智的傢伙合作,自然是讓人放心的,當然前提是自己的實力必須足夠強,否則肯定會遭到反噬!
但對南洋的未來,李毅安是信心十足!
“依賴美國,英國就變成美國的僕從,在金融上同樣也是如此,那些英國的金融家們,很清楚,他們應該怎麼選擇——依賴南洋,雙方的地位是對等的,是合作者。大英帝國還能夠保持其驕傲!”
說完這番話後,叼著雪茄的李毅安冷笑道。
“但無論如何,這都標誌著一箇舊時代的結束!”
在李毅安的話聲落下後,三人就這樣仰視著星空,他們臉上笑容漸深,確實,一箇舊時代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而這個時代必定有南洋的存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