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一直緊緊跟隨前線部隊的搜尋隊就打了一個時間差,在那個時間差內,不僅將數以萬計的機器裝置拆運一空,甚至就連同工廠裡的半成品也一起裝箱運出了工廠。
為了能夠弄清楚那些工廠有拆遷價值,李毅安甚至特意和美軍陸軍航空隊聯絡了一下,要來一份厚達上千頁的德國工廠企業資料,這些情報都是為轟炸機部隊提供指示的,不僅有工廠原產能,還有遭受轟炸後的產能,有了這份情報,特遣隊行動起來,自然也就便利了許多。
就在特遣隊的情報部門根據各方面的情報,制定著“搜尋計劃”時,3月12日晚,喬治·巴頓的第三集團軍渡過了萊茵河。
“過河!”
凌晨三時,隨著李毅安的一聲令下,25000餘名特遣隊員搭乘一千餘輛吉普、卡車沿著盟軍的腳步,越過了萊茵河。
有的放矢的特遣隊的行動是非常迅速的,他們幾乎是在第一時間撲進德軍軍火庫,甚至直接放棄了在戰場上搜尋,畢竟,戰爭上遺棄的武器,放在那也不會長腿跑了,沒有哪個德國佬會把槍炮拾回家,然後被當成軍人被逮捕。
比起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武器,現在的搜尋對更想要的是那些軍火庫以及工廠裡那些還沒有來得及出場的武器以及機器裝置。
接下來的日子裡,特遣隊幾乎掃蕩了整個萊茵河東岸,一座座德軍的軍火庫,被直接貼上了封條,非但如此,甚至就連同被德國人遺棄在火車站的火車,也被直接貼封條,被接受了,畢竟相比於汽車用火車運輸,效率才是最高的,尤其是運輸那些工廠裡的機械裝置是更離不開火車。
在特遣隊四下出擊掃蕩整個萊茵河畔的時候,李毅安則來到了那座存放有50萬發化學炮彈的軍火庫,軍火庫依山而建,隱藏於山體之中,守衛這裡的德軍早就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在軍火庫附近,還有被德軍遺棄的軍裝以及武器。
一個多小時後,在確認軍火庫內安全,沒有化學毒劑洩露之後,李毅安一行人著才進入彈藥庫,彈庫內一發發炮彈直接裸露在五層的彈藥架上,數排彈藥架一直綿延到盡頭。
五十萬發炮彈!
化學的!
根據程鵬安他們在管理室找到的一份清單顯示,彈藥庫的炮彈一共50萬發,分成三種型號,雖然毒劑不同,但是口徑卻全部是150毫米口徑。
伸手摸著其中的一發炮彈,李毅安的嘴角上揚至七十度,有了這幾十萬發炮彈,婆羅洲那邊的幾萬日軍又有何懼!
其實,他從來都不擔心自己的部隊打不過日軍,而是不想部隊付出多少傷亡,竭盡全力降低傷亡,才是最重要的,至少使用什麼樣的武器並不重要。
化學武器……小日子在中國可沒少使用,即便是自己在婆羅洲用了,那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把清單銷燬,炮彈能拉多少儘量拉多少,剩下的……”
剩下的當然不會剩下的,無論最後拉走多少炮彈,這些化學炮彈,李毅安還是會裝進空間裡通通帶走。
入寶山又豈能空手。
就在李毅安指揮著特遣隊將化學炮彈裝運搬走的時候,卻突然接到了另一支搜尋隊的報告。
突如其來的報告,讓李毅壓根就沒顧得上彈藥庫裡的炮彈,而是直接率領一支小分隊,趕到了另一個地方。
一路上,李毅安的神情都顯得有些不太自然,坐在吉普車上的他,不時的用手指叩擊著膝蓋,自言自語道。
“怎麼會,怎麼會……這是真的嗎?”
想著另一個搜尋隊的發現,李毅安的手掌心甚至都在不由自主的冒出汗水,但是臉上若隱若現的笑容,和上揚七十度以上的嘴角,是瞞不住人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