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之眯著眼,他老早就看出了這種勢頭。
隨著大明國勢的下滑,百姓的日子也越發難過。執政者覺得百姓能忍耐,可卻忘了一件事兒……
忍,便是蓄積,蓄勢。
當這股子鬱氣和不滿蓄積到了極點時,便會突然爆發。
最好的法子是化!
化解這些鬱氣。
擊敗俺答後,軍費開支便會少一大截,百姓的負擔便能少許多。
開海後,南方一帶的各種產業便會蓬勃發展,普通百姓若是沒有營生便可以去做工,也可在家做些事兒。婦人們織布或是做針線,也能掙不少。
怎麼化解民間鬱氣?
蔣慶之前世便是個小市民,知曉最好的法子便是兩條,其一,大勢。國家強大,無需擔心外部威脅。其二,增加百姓的收入。
南方發展起來了,再帶動北方,整個大明一旦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艹!什麼七海霸主,都不是事。
一裡一外,若是做到了,那便是妥妥的嘉靖盛世。
他南下便是為此而來。
所以,他在等。
等陳連,等那些士大夫,等那些百姓都蜂擁而至。
人越多越好。
一千騎就在他的身後,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警戒態勢。
城門裡人太多,便紛紛湧了出來,但卻不敢靠近那一千騎,便在兩側圍觀。
“多少人了?”蔣慶之問。
徐渭一直在觀察,“伯爺,少說三千。”
“差不多了。”蔣慶之點頭。
這時被控制在蔣慶之身側的幾個讀書人中,一人喊道:“我輩今日有死而已,為我松江府父老而死,為這個天下赴死,何懼之有!”
這話煽動性太強了。
兩側的圍觀者們開始湧動
“去解救我松江府的義士們!”人群中有人在鼓動。
“這才是蔣慶之的大麻煩。”趙福和朱藝相對一笑,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喜意。
“開始了。”王夢秋在布莊門外嘆道:“兩三千人蝟集,別說是蔣慶之,就算是陛下親臨,也只能退避三舍。”
徐璠說:“如此也好。”
雖然未曾一展第一公子的手段,但只要能讓蔣慶之知難而退,他便能發動輿論為自己和父親徐階造勢。
萬事莫要追求圓滿……當初鄉試代筆事發後,徐璠狼狽回鄉,半路遇大雨,正好道旁有座寺廟,便進去避雨。
廟裡有個老和尚。
情緒糟糕的徐璠施捨了些香火錢,發了幾句牢騷,大概就是人生不如意的味兒。老和尚意味深長的說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