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將朋友做多,將敵人做少的含義。
而今也是這樣,何夕派系之中最重要的國子監一派,說到底是讀書人,他們支援何夕是一回事,支援何夕篡位是另外一回事。如何朱雄英做得太急,硬要拿下何夕,很多人擔心牽連到自己。說不得要與何夕抱團了。
但是而今朱雄英一個勁地給何夕好條件,好待遇,給海外藩國,一出手,就是不遜色於中原的大國。誰看了,也覺得皇帝做的對,何夕如果做什麼事情,也就不得人心了。
最後,自然是為了將何夕派系的核心力量打包帶走。
天竺好歹是大國,何夕帶的人少了。如何能夠平定?自然要從大明抽人。而願意跟隨他去天竺的,自然是他核心力量,這些人在大明,朱雄英看著也覺得礙事。
殺,不能殺。
是有功之臣。
用,不能用。
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至於何夕在天竺坐大這一件事情,朱雄英是不擔心的。
因為他已經確定了一件事情,從今天開始大明皇帝,處理海外藩國,將是一個重要事務。而今北邊已經有了一個燕國,也不在於西邊還有一個印度。
說起來,燕國對中原的威脅,遠在印度之上。
即便對藩王動手,也不是先對付何夕的。
那是將來的事情,甚至不是自己將來的事情,是子孫後代的事情。對於現在的朱雄英來說並不重要。
何夕一開始沒有看出朱雄英的意思,但是朱雄英這番話,幾乎是挑明瞭。何夕哪裡還能不知道。
何夕對此也沒有反對的意思。
何夕進宮之前,就已經對徵南這一件事情,有了心理準備了。
那就是要打下去。
不僅僅,朝廷要打,也要領兵南洋諸國出兵。
這一戰,不僅僅是開疆拓土,也是為了整合南洋。在何夕的心中,南洋距離大明其實並不遠,蒸汽機船,已經是不遠的未來了。雖然成熟的蒸汽機船,大概還需要幾十年的事情。但是大明核心統治區,要將南洋也包括進去,也是必然的。
南北之戰。導致大明對南洋控制力下降,須知何夕制定的藩國章程之中,大明對藩國,也是有許多權力的,其中就有徵調權。
在必要的時候,徵調藩***隊,為大明效力。
讓南洋藩***隊為大明效力,既是轉嫁戰爭成本,也是威懾南洋的辦法。
讓南洋藩國看看大明天兵都是什麼樣子,自然就不會有什麼不該有的想法。大明對海外管理,在無線電報之前,估計,都必須以封建的形式,這是最好,最划算的辦法。但是並不代表,大明王朝對藩國一點控制力都沒有。
殖民地只能是半獨立,決計不能是獨立的。
另外,就是轉嫁大明內部矛盾。
廣東的事情告訴何夕,變法這一件事情,想要深入地方,深入民間,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很多人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給這些人講中央政策,朝廷給他的出路,簡直是說不通的。
對於,盤踞在地方的豪強們,一部分已經被何夕說動,比如廣東何家。另外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很愚昧的。他們盤踞在大明朝的犄角旮旯裡面,對外界的事情,根本不瞭解。也不想了解。看書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