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戰勝於朝廷
何夕聽著黃河水聲,悠然對葉沈說道:「你覺得,敵人大軍北上,你應該如何應對?」
葉沈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只能撤退的,最多在撤退的時候,給他們兩三下狠的。」
葉沈的對策,何夕一點也不奇怪。
原因無他。
雙方力量的差距。歷史上南軍能組織八十萬大軍進攻,而燕王的北軍人數大大不如,這就是現實。而現在的情況,如歷史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人丁數目不一樣。
就不提大明對高麗,日本的征服,單單說種痘的推行,細細算來,種痘推行了十幾年了。這大大降低了小兒的死亡率,可以說,種痘之前,十個孩子能站住四五個,就已經不錯了。但是種痘之後,十個孩子能站住八九個,是正常狀況。
這固然是大明這十幾年,上層有種種矛盾,甚至到了不可調和的狀態,但是對下層百姓來說,卻是發展的十年,各種工具的價格便宜,賦稅不高,降低了開荒成本,等等。
大明人口增加不少。
雖然最新的人口統計還沒有開始。甚至幾年之內,是不可能更新人口資料了。但是何夕估計大明人口已經摸到了億萬的邊了。
比歷史上要多出不少。
大明國力的提升,這一場大戰,會比靖難之戰要規模更大才對。南軍的規模會更大,但是北軍這裡,人口上限在這個放著,五十萬軍隊,都是極限了。
所以,等南軍大舉北進的時候。
葉沈不可能硬拼,還不如撤退到河間防線,憑藉堅固的防線固守。
何夕說道:「到時候,南軍對這些府縣會是什麼態度?」
葉沈心中一動,雙眼頓時亮了起來,說道:「大人神機妙算。在下佩服。」
大家都在軍中廝混,不管南軍也好,北軍也好,本質上都是明軍,大傢什麼德行,葉沈也是明白的。正如何夕三令五申不見效,非斬上一百多顆人頭,下面人才乖乖聽話一樣。
南軍就比北軍好嗎?
不,只會更差。
蓋因何夕內心的道德底線,要比這個時代大多數人要搞。他對軍隊的標準是對標***的,故而他眼中的明軍,軍紀簡直是垃圾,但是比起元末亂世的軍隊,明軍算是好了。
所以何夕有嚴格軍紀,將大明轉化成新軍的想法,而南軍方面可沒有一個何夕。所以,南軍的軍紀只會比北軍更爛。
再加上,並不是每一個人對地方勢力,都是這麼寬容的。而且從軍事上來說,他們也不可能寬容。何夕之所以寬容,是因為何夕本來就沒有想守這些地方。這些屬於可有可無的地方。但是對南軍不一樣了。
就算南軍主帥,深明大義,愛護百姓,不會因為這些地方曾經投降而清算,但是這多軍隊到了河間防線,頓兵不前,所需要的物資補給,都要從這裡運輸,徵召民夫都要從這些地方來。
這會給地方帶來沉重的負擔,這些徭役,可要比尋常明軍不守軍紀的危害大得多。
是要死人的。
如此一來,這些地方人心向背就不用說了。
而且,何夕這一次不佔領,並不代表將領不佔領。將來擊破南軍,這些地方估計傳檄可定,而且是那種上上下下,死心塌地,不會輕易反叛那種。
甚至可以說,黃河以北這一片土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府縣人心向背帶來的象徵意義。如果戰場上的百姓願意投北軍,不願意投南軍,所帶來的政治意義,就非常重大了。
畢竟雙方的戰事,本質上是一場內戰。
朱允炆登基,看似是天下除卻北京,遼東在手之外,都在朱允炆手中
,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