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攻心為上
何夕搖搖頭說道:「不,你先準備。」隨即寫了一封書信讓人射進城中。
何夕寫書信的時候,沒有揹著葉沈,葉沈看得清清楚楚。
何夕寫得很簡單,他先恭維知州是能臣,然後擴大軍威,然後說五日必下城池。然後為知州推演知州下場,如此城破,為了令天下人警示,必殺之而後快。而即便知州僥倖守住城池,然這一件事情就完了嗎?沒有。山東府縣,有備則少,無備者多,不可能所有府縣都如德州城一般,大軍掃蕩府縣,德州成為孤城。即便有援軍來此,則與我等大戰於德州城下,則血流成河。不管誰勝誰負,則德州百姓死傷必重。十不存一,南京與北京,皆先帝之孫,兩家之爭,為爭統也,誰是誰非,言語難定,不若知州掛印封金而去,上報先帝之恩,下安黎民之苦。並保證,只要德州開城,則大軍不殺一人,只求官倉糧草賦稅,不取民間一毫。如大軍南下不力,德州可以降南。於德州百姓無傷也。亦可報知州令名。
葉沈說道:「這就行了?德州知州會答應?」
何夕淡然說道:「總要試試。不行再說。」
何夕覺得,有五成的把握。
無他,一來德州知州,其實也明白,此刻的德州已經成為多事之地,他在這裡任職,很有可能捲入戰亂而死,即便他能守住德州,也未必能在一場大戰之中保全自身。如果掛印封金而去,保全性命還是可能的。
二來,何夕很多話,並不是說給德州知州說的。而是說給德州百姓說的。
對於德州百姓來說,誰對誰錯,誰勝誰負其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一戰不要在德州打響。畢竟,如果戰線在德州反覆拉扯,對德州地方傷害太大了。
投降北軍,不是可接受的。
三來,何夕看城中士氣就知道,估計他們也沒有人有信心真守住城池。
就何夕來說,有必爭之地,也就是河間防線。這是他的底線,而河間防線以南地區,何夕對各地官府並沒有什麼強制的要求,這畢竟是內戰,他們南來降南,北來降北,也是可以接受的。
除卻某些戰略要點之外,何夕並沒有一定要守什麼地方的想法。
而今即便要守,何夕也不指望地方官守。
不知道,何夕的書信有了效果,還是德州百姓真懼怕戰事反覆拉鋸。於是真正開城投降了。而城中的官員都逃走了。
何夕帶兵馬進入德州城中,得官場糧食數餘石,銀數千兩。可以說,這一次南下的軍糧就有了。
本來何夕想在德州稍稍修整一下,繼續南下。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剛剛安定下來,就聽見城中有哭喊之聲。
何夕立即派人去打聽,頓時明白是怎麼回事。有軍士劫掠百姓。
何夕頓時大怒。
說實話明軍是什麼德行,何夕從來是知道的。
大明軍隊雖然說已經不錯了,經制之軍,錢糧夠數,但是本質上依然是一支舊軍隊,軍中的軍紀從來是以嚴刑酷法維持的。而一旦到了戰時,對軍紀都有一些鬆懈。
畢竟,要下面賣命的時候,有些事情就不能太計較。
很多人更是將出兵打仗,看成撈油水的大好機會。
至於為什麼,這些軍隊在河北地界很老實,一出河北地界,就這樣了。無他,軍中精銳來者各地都有,其中有些就是河間本地衛所。有他們在,不可能讓禍害鄉里的。
而今河北軍一出河北,就到了外地了。自然就放開手腳了。
客軍之害,從來如此。
其中還有一些其他問題,比如軍中思想混亂。
對的,朱雄英起兵太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