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三請
不得不說,讀書人的心腸夠狠。
蘇伯衡可算是將自己的身份地位發揮到了極致。
是的,在文壇之上,蘇伯衡的身份地位與方孝孺相比差了一些。並不是說蘇伯衡在文學上的造詣,要比方孝孺低,而是方孝孺代表宋濂衣缽,身後有一股政治勢力支援。
方孝孺的身份是多元的。而蘇伯衡就不一樣了。蘇伯衡單純的文人而已。否則也不會放下去一切,去修史。
但是即便如此,蘇伯衡的身份地位也是相當有價值的。
特別是對於北京方面來說,開戰以來,北京與南京交戰,在戰事上並沒有落下風。在財力上物力上各方面,也沒有表現出頹勢。但是在有一樣東西上,卻很尷尬。
不是別的。就是輿論上。
特別是官場士大夫的輿論上,雖然剛剛開始朱允炆登基這一件事情,有一些問題。但是在方孝孺以及方孝孺身後勢力的支援之下,早就不算什麼事情了。
在大多數人官僚眼中,南京是正統,北京是叛逆。這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了。
畢竟,何夕變法得罪太多舊勢力了。
蘇伯衡文壇大家的身份,代表著士大夫之中輿論權的轉移。士林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如果用一個比較現代的詞彙來說,那就是知識分子群體,這個群體之中,如果有很多受益於原來的體系的官僚與士大夫,但決計不僅僅有這一些人。畢竟用工業化時代來衡量,中國的讀書人是相當少,識字率低下。但是如果用古代文明來衡量,中國的讀書人是有剩餘的。更是有不知道,多少讀書人沉淪下僚,得不到機會。
蘇伯衡影響不了既得利益者。但很有可能影響這些人。
畢竟何夕到大明之後,一直在培養人才。但實際上,何夕培養出來的人才,比起何夕需要的人才,簡直是杯水車薪。而且今年才開始推廣教育。等這些人真正能培養出來,能獨當一面,也是幾年後的事情了。
所以,蘇伯衡可以帶來眾多人才。單單這一點,就能得到北京上下如此禮遇。
而蘇伯衡更是營造出天下歸心一般的局面,用不知真假的話,點出朱允炆是篡位,朱雄英是正統,這更是給了朱雄英最想要的東西,正統名分。
蘇伯衡所說的是真是假並不重要。
但是蘇伯衡說出來,就等於用自己的生命與名譽為這一件事情背書了。
蘇伯衡是什麼樣的人?
不管說一輩子沒有做錯過一件錯事。但總體上來是,清廉自守,道德楷模,稱的上是天下名家。
這樣人說出來的話,與普通人說出來的話,是能一樣嗎?
何夕敢肯定,蘇伯衡這一句話,不僅僅給朱允炆重重一擊,最少也為自己謀得了三代富貴,這可不是尋常擁立之功啊。
解縉更是惱怒之極,他一直是積極推動朱雄英登基的人,一直覺得擁立之功,不可能讓別人搶了。但是萬萬沒有想到,一個不小心,就被搶了先了。
他還怎麼樣?自然追隨啊。否則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了。
朱雄英面對而今的局面,更是喜出望外。他高興的不是登基。朱雄英在這一件事情上,很有朱元璋風範,注重實權,輕視虛名。畢竟,他在乎權力本身在自己手中,至於是皇帝,還是監國,有什麼區別嗎?
沒有區別。
朱雄英在乎的有這麼一位元老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畢竟否定南京的正統。這一件事情,朱雄英一直在做,但是問題是,一件事情朱雄英做,相信的人並不是太多。畢竟,雙方都兵戎相見了,還有什麼餘地。但蘇伯衡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