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剛剛回來,就聽到了一個壞訊息。
那就是高麗戰場上的。
是傅忠寫信來抱怨。
日本戰場上勾心鬥角,他要注意的事情太多,好像被一層層的繩子給綁上了,身陷泥澤之中,雖然有數萬大軍,但是動彈不得。他請求父親,想辦法派數萬援軍過來,如此一來,就能平定日本,轉向西征了。
傅友德見狀,不由苦笑,傅友德雖然不能說是自身難保,但是對日本也是很難插手了。更重要的是,高麗日本所在的東洋,對南京方面來說,已經有些雞肋了。
日本戰亂,從日本到南京的黃金白銀也受到了影響。大大減少。再加上,之前維持東洋地面軍隊的人力物力都是遼東支援的。而今,都需要海上運過去,成本大增。算一個整體賬的話。
得不償失。
再往高麗投入軍隊,遠洋支援維持一隻軍隊已經很困難了,如果再加上一支,豈不是更困難嗎?更不要說,傅友德雖然不知道南京的家底如何?但是有一點他是很清楚的。
打仗打得是錢。
而今南北雙方戰事,非一日可定,錢,財政上的支援就更重要了。高麗方面完不成牽制北京方面的任務,反而成為南京方面的累贅,這已經讓南京很多文官不舒服了。
當然了,朝廷之中,也是有知兵的人。韓國公李祺就非常反對。他認為只要徵東軍存在,北京方面就不能不加強對東方的防禦。這就牽制住北京的力量了。
這才讓徵東軍維持下來。
但也僅僅是維持下來,至於傅忠所說的,徵兵數萬,一戰而定,傅友德知道根本不可能,也不相信。
日本是傅友德打下來的,傅友德知道日本的情況,雖然而今變得比當初更加複雜,本質上沒有變化,那就是日本並不是一個很容易政府的國家,想要征服這樣的國家,反覆數次,等將來生活在日本國的人死光,剩下都是大明佔領之後所出生的人,那個時候,大明對日本的統治,或許才算得上穩定。
也就是說,日本問題本來就很棘手。
不是能速戰速決的。
如果,傅友德在北邊大勝而歸,這一件事情,他還可以開口。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他最好當做不知道。
傅友德回京之後,自然是第一時間見朱允炆。
但是朱允炆並沒有見他。原因是大婚在即,禮儀繁忙。推到大婚之後,再見他。其實是朱允炆對傅友德憤怒之極,正如朱雄英所言,朱允炆不是傻子,他知道輕重。
正因為知道輕重,所以他明白,而今沒有人能代替傅友德,且不說能力問題,單單是忠誠都很成為問題。畢竟,北方那位可是他的哥哥,大明太祖皇帝嫡長孫。
如果他將大軍所託非人,這傢伙領著大軍投降了,他豈不是完蛋了嗎?
而傅友德雖然打得不好,還做下蠢事,也就是滄州慘案。但是傅友德的能力,忠心,與他的利害關係,讓朱允炆選來選取,最後只能是傅友德,不可能有別人。
但是朱允炆知道自己在城府上還是有一些淺薄,唯恐自己見傅友德的時候,露出破綻來,這才用這個理由,推託幾日,讓自己平靜一下。
當然了,朱允炆所言也沒有錯。
皇帝成婚,禮儀繁忙。
要知道,這是大明第一次皇帝成婚。朱元璋稱帝之前,已經與馬皇后成親。歷史上大明第一個未結婚就登基的皇帝,是正統。正統結婚的時候,是一個皇帝婚禮,就成婚這一件事情,該採用什麼樣的禮儀,朝中還有一番爭論。
而今同樣是這樣,朱允炆這一場婚禮十分隆重。
需要完成這幾個目標,第一自然是拉攏傅友德。讓傅友德綁在他船上,第二個目標,向全天下人宣佈自己已經成婚,是一個成家的男人了,從而確立自己的權威。儘快的將朱元璋的痕跡洗去,天下將進入建文時代。
第三,其實也是文官們所想的,粉飾太平。更是彰顯出他們的能力。雖然北方依然在打仗,但是整體上對江南,對南京,根本沒有太多的影響。似乎根本不存在一個北京,也不存在與北京的戰事一般,從而凝聚人心。
但是也不至於皇帝一點時間都沒有。作為藉口卻是極好的。